工程降水截水
截水即利用截水帷幕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的厚度应满足基坑防渗要求,截水帷幕的滲透系数宜小于1.0×10-∧6cm/s。
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
截水帷幕目前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等
深井管井降水
工程降水截水
截水即利用截水帷幕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的厚度应满足基坑防渗要求,截水帷幕的滲透系数宜小于1.0×10-∧6cm/s。
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
截水帷幕目前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等。
(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
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 处。
(3)水位观测管的埋置深度应在zui低设计水位或zui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
(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管线定位仪是探测目标金属管线上的施加信号电流来产生的电磁场。在理想情况下电磁场的形状应是标准的同心圆。干扰的产生常见的原因是目标管线上的信号耦合到邻近的管线上。被干扰的电磁场是一个变形的电磁场,从而造成读数不准确。发射频率越高相邻管线的干扰就越大。

常用的两种工程降水方法:集水明排、降水井。
一、集水明排降水法:排水沟、集水井、泄水管、输水管等组成的排水系统将地表水、渗漏水排泄至基坑外。
1、适用土质类别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5663439:填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
2、作用:降低地下水的水位;
2、注意事项:降水过程应采取防止土颗粒流失的措施;应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应能充分利用抽排的地下水资源。
二、降水井降水法:是为降低地下水位打的井,打完后放入水泵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的水位。
真空井点降水法:沿基坑四周或一侧将直径较细的井管沉入深于基底的含水层内,井管上部与总管连接,通过总管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管内不断抽出,使原有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的一种降水方法。
1、适用土质类别:粉土、粉质粘土、砂土;
2、作用:降低地下水位,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3、注意事项:应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应能充分利用抽排的地下水资源。
4、降水深度:单级≤6m,多级≤12m。

如果基坑的宽度大于6米可以沿着基坑的边缘进行井点布置。基坑降水一般需要地下水位降到基坑底部的0.5~1米已下,这个高度才能够保证基坑在开挖的时候有一个相对干燥的状态,而干燥的状态也更有利于边坡的稳定。打井的时候井点间隔一般以地下水位和基坑的深度来确定的,在地下水丰富的地点则要增加井点的密度,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