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反映了过往经验及预期阻碍对个体特定行为决策的影响作用,由个体对特定行为实施的可行性、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及对约束条件的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构成。研究发现,居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分类标准等知识信息是否足够了解、居民参与分类是否便利等一系
上海垃圾分类
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反映了过往经验及预期阻碍对个体特定行为决策的影响作用,由个体对特定行为实施的可行性、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及对约束条件的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构成。研究发现,居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分类标准等知识信息是否足够了解、居民参与分类是否便利等一系列主、客观条件都会左右居民的分类意愿,对于这些约束条件的控制能力的主观认知,是影响居民终是否参与分类的重要因素,而当居民对自身所拥有资源和机会的感知程度越高、对行为预期约束越少时,其往往越可能参与垃圾分类。因此有假设2b:知觉行为控制对于分类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即居民对分类行为的主、客观约束条件的控制信念越强,其参与垃圾分类的程度也越高。
城市除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之外,也带来 了 诸 如 交 通 拥 堵、垃圾围城等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增长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据 估计,2010 年我国的垃圾总量达到 2. 9 亿 t( 陈奉明、聂永有,2010) 。近年来,日益攀升的城市垃圾造成的“垃圾围城”、“垃圾山”现象逐渐进入 公 众 视 野。据有关媒体 报 道,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正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从目前垃圾处理的方式来看,能够运用工业化的技术对垃圾进行工程化处理的方式主要就是填埋、焚烧、堆 肥 等。填埋处理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经常出现垃圾填埋场的设计能力赶不上填埋量 增 长 速 度 的 困 境。据称按照现在的填埋量和填埋速 度,四 年 内,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被填满。
焚烧处理虽能解决垃圾分类占 地 问 题,却因为污染问题备受争议。2009 年 11 月,广 州 番 禺 因 兴 建生活垃圾焚 烧 厂,周 边10km 范围内的居民认为,垃圾焚烧将产生致癌物质,强烈要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迁址。经过权衡,有关部门决定“缓建”。城市垃圾问题俨然成为许多城市管理当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据悉,为解决垃圾问题,已经投入百亿元资金 。由此可见,仅仅简单地采取填埋或焚烧来处理垃圾,不仅会给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会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些发达 国 家 管 理 和 处 理 垃 圾 的 实 践 经 验 表明,垃圾 是 放 错 位 置 的 二 次 资 源 ( 王 维 平,2006 ) 。如果能够实行分类收集,可以将大部分垃圾变废为宝,减少终 需 要 处 理 的 垃 圾 数 量,这 样 既 可 实 现资源的循环 利 用,也 可 节 约 宝 贵 的 土 地 资 源,减 轻处理垃圾的财政负担,减轻因垃圾处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压 力,实 现 环 境 效 益、经 济 效 益 和 社 会效益的三赢。
无论是建设部确定的试点城市还是其他城市,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类工作大都举步维艰,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北京市是早提出垃圾分类概念的城市之一,然而,十年过去了,逾六成被访 者 不 能 做 到 垃 圾 分 类。上 海 近 期 开 始 将原来的垃圾“四分法”简化成“干湿两分法”,原因在于此前的分类效果不明显,市民在处理垃圾时无所适从。据调查,2010 年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居住区内,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的分类收集量仅占生活垃圾 总 量 的 3. 5% 。在 广 州,分 类 垃 圾 桶 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当地的垃圾箱一度又重回无分类的“单桶时代”。上述垃圾分类探索效果不理想,管理者大多将原因归结为市民缺乏分类收集的意识,没有养成分类收集的习惯等。在意识背后,管理者往往忽略了机制或体制问题,其实这可能是垃圾分类探索效果不理 想 的 真 正 原 因。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