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详细内容:
一、燃烧的基础知识: 燃烧,俗称着火,是指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作用下发生的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和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火灾。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必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并且三者要相互作用。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专职消防员培训价格
课程详细内容:
一、燃烧的基础知识: 燃烧,俗称着火,是指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作用下发生的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和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火灾。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必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并且三者要相互作用。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2.助燃物:凡是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3着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称作着火源。
二、燃烧的类型与火灾形成的条件: 1、燃烧的类型可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等几种。 2、火灾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着火源、可燃物、助燃物缺一不可。 3、预防火灾的基本措施:
三、预防火灾就是要消除产生燃烧的条件 1、控制可燃物 2、隔助燃物 3、消除着火源等措施破坏产生燃烧的条件。 除了从物质上、客观环境上做好防火工作外,强化人们的防火防灾的主观意识更为重要。只有让人们懂得了怎样防火并重视防火,才能自觉遵守各项防火规章制度,杜绝火源,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如此,才能真正消除产生火灾的条件。
灭火的方法
隔离法灭火:隔离法灭火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的可燃物,将燃烧物与四周的可燃物隔离或分散开,使燃烧停止燃烧。比如火灾中,关闭管道阀门,切断流向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管道,或使已经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焰烧烤、辐射的容器中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引流到安全区;拆除与火源毗邻的易1燃建筑物,搬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等。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火灾都要报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不得假报火警,公1安消防队不得向任何单位、个人收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有组织地参加灭火义务。(消防法第32条第7款)
灭火方法
1、隔离灭火法 ①拉开距离 ②浇水
2、冷却灭火法(只能是初期火灾阶段) 降低物质的温度,用水进行灭火,在火势初期。
注意:遇水让火势扩大的物质不能用水,油火不能用水灭火,电器火灾不能用水。
3、窒息灭法:减少火场中的空气(湿灭被灭油火)。
4、化学抑制法:12n灭火器,干粉灭火器。
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在发生火灾时有组织和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义务,公共场合工作人员没有疏散群众的,没有群众受伤害的情况下居留15天。
如有人受到伤害与伤亡,按刑1事法处理。

火灾的发生与发展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放热反应,同时有发光或发烟的现象。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 要有可燃物② 要有氧化剂(助燃物)③ 温度(有足够的温度)④ 未受抑制的连锁反应
热量的传播途径
① 热对流② 热辐射,通过电磁波传播热量③ 热传导
燃烧产物:碳氧化物、氯氧化物、磷氧化物等。
燃烧产物对人体的伤害:
① 高温热气流对人体内部的损伤② 缺氧③ 有毒的烟气或粉灰对人体的毒1害作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