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焊点热疲劳失效
许多集成电路传统上使用不含铅的焊点凸点作为与其它管芯、封装、甚至印刷电路板(PCB)的连接。相邻层中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和温度会使材料产生不同的膨胀和收缩。这些热机械力,振动、机械冲击等,会对焊点造成应变,并可能导致焊点和互连表面的裂纹。近,铜柱变得流行起来,因为它们的焊点间距更小。然而,这些相互连接的刚性更强,根据施加的应变,可能会更快地失效。封装测试的
芯片封装测试
封装焊点热疲劳失效
许多集成电路传统上使用不含铅的焊点凸点作为与其它管芯、封装、甚至印刷电路板(PCB)的连接。相邻层中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和温度会使材料产生不同的膨胀和收缩。这些热机械力,振动、机械冲击等,会对焊点造成应变,并可能导致焊点和互连表面的裂纹。近,铜柱变得流行起来,因为它们的焊点间距更小。然而,这些相互连接的刚性更强,根据施加的应变,可能会更快地失效。封装测试的原因:随着芯片的复杂度原来越高,芯片内部的模块越来越多,制造工艺也是越来越,对应的失效模式越来越多,而如何能完整有效地测试整个芯片,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被考虑的比重越来越多。
WLCSP此封装不同于传统的先切割晶圆,再组装测试的做法,而是先在整片晶圆上进行封装和测试,然后再切割。半导体器件有许多封装形式,按封装的外形、尺寸、结构分类可分为引脚插入型、表面贴装型和封装三类。从DIP、SOP、QFP、PGA、BGA到CSP再到SIP,技术指标一代比一代。表面贴片封装根据引脚所处的位置可分为:Single-ended(引脚在一面)、Dual(引脚在两边)、Quad(引脚在四边)、Bottom(引脚在下面)、BGA(引脚排成矩阵结构)及其他。从而提供给客户符合产品规范的、质量合格的产品,这些都要求必须在设计开始的就要考虑测试方案。
封装引脚之间距离很小、管脚很细,一般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采用这种封装形式。其引脚数一般从几十到几百,而且其封装外形尺寸较小、寄生参数减小、适合高频应用。该封装主要适合用SMT表面安装技术在PCB上安装布线。半导体生产流程由晶圆制造、晶圆测试、芯片封装和封装后测试组成。也可称为终段测试Final Test.在此之前,由于封装成本较高整片晶元还必须经过针测Probe Test。CSP封装具有以下特点:解决了IC裸芯片不能进行交流参数测试和老化筛选的问题;封装面积缩小到BGA的1/4至1/10;不过,无论封装尺寸多大,裸片和聚会物边缘受到的应力都会保持不变。延迟时间缩到极短;CSP封装的内存颗粒不仅可以通过PCB板散热,还可以从背面散热,且散热效率良好。

当电子产品尺寸不断缩小时,其内部使用的半导体器件也必须变小,更小的半导体器件使得电子产品能够更小、更轻、更便携,相同尺寸包含的功能更多。SOT封装既大大降低了高度,又显著减小了PCB占用空间。封装完成后进行成品测试,通常经过入检、测试和包装等工序,后入库出货。典型的封装工艺流程为:划片 装片 键合 塑封 去飞边 电镀 打印 切筋和成型 外观检查 成品测试 包装出货。20世纪80年代初发源于美国,为解决单一芯片封装集成度低和功能不够完善的问题,把多个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的芯片,在高密度多层互联基板上组成多种多样的电子模块系统,从而出现多芯片模块系统。晶圆级封装实验很多实验研究发现,钝化层或底层、湿气渗透和/或裸片边缘离层是晶圆级封装常见的热机械失效模式。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