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保温 的建议
后墙挂反光膜:在温室大棚后墙上挂一道地膜反光,可提高栽培床光照强度,晚上使墙体所慢释放于室内,可保持后半夜较高温度,防止株苗冻害。
电灯补光增温:温室大棚内安装电灯,阴天早晚开灯给蔬菜各补光3—4小时,不仅增温,还可提高产量10%—40%,缩短生长期17—21天。
临时性加温:当大棚
智能温室大棚厂家
冬季大棚保温 的建议
后墙挂反光膜:在温室大棚后墙上挂一道地膜反光,可提高栽培床光照强度,晚上使墙体所慢释放于室内,可保持后半夜较高温度,防止株苗冻害。
电灯补光增温:温室大棚内安装电灯,阴天早晚开灯给蔬菜各补光3—4小时,不仅增温,还可提高产量10%—40%,缩短生长期17—21天。
临时性加温:当大棚内白天温度15℃,夜间温度5℃时,就有可能发生寒害或冻害。夜间要采取临时加温措施,人工补充热能。在棚内放置几个煤球炉,可提高棚内温度。温室大棚应先通风,后进人。
及时清除棚上积雪:雨雪天气应注意加固温室大棚,及时扫除棚上的积雪,防因积雪造成温室大棚倒塌。及时做好大棚两边的清沟排水工作,发生积雪时应及时扫除。雨雪来临时应及时关闭大棚,以防雨雪淋入大棚内,同时做好温室大棚两边的清沟排水工作。

大棚在抗御低温干旱及风沙危害起着重大作用
1958年我国已能自行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因而小棚覆盖的蔬菜生产已很广泛。60年代中期小棚已定形为拱形,高1米左右,宽1.5-2.0米,故称为小拱棚。由于棚型矮小不适于在东北冷凉地区应用,1966年长春市郊区首先把小拱棚改建成2米高的方形棚。但因抗雪的能力差而倒塌,经过多次的改建试用,终于创造了高2米左右,宽15米,占地为1亩的拱形大棚。1970年向北方 推广。1975、1976及1978年连续召开了三次'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科研协作会'会议对大棚生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76年太原市郊区建造了29种不同规格的大棚,为大棚的棚型结构、建造规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5小时(具体时间长短受蔬菜的种类、生长期、温室大棚室内的气温、光强等因素影响)后立即进行,以使设施内维持较高的二氧化碳水平。1978年大棚生产已推广到南方各地,大棚面积已达10万亩。到目前为止,大棚面积已基本稳定在10多万亩。其中在我国北方干旱区各省、市约有7万多亩。预计'七五'期间大棚栽培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左右。 大棚覆盖的材料为塑料薄膜。适于覆盖,因为它质量轻,透光保温性能好,可塑性强,价格低廉。又 由于可使用轻便 的骨架材料,容易建造和造形,可就地取格,建筑投资较少,经济效益较高。并能抵抗自然灾害,防寒保温,抗旱、涝,提早栽培,延后栽培,延长作物的生长期,达到早熟、晚熟、增产稳产的目的,深受生产者的欢迎。因此,在我国北方旱区发展很快。
日光温室标准化建设技术
日光温室的原理是在不加温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资源,使作物顺利通过严冬季节光照不足和低温的关口,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以棚型的结构和选用材料都紧紧围绕采光、蓄热、保温几个要害问题设计,以及建筑物的抗风、抗雪强度,同时考虑了合理的造价成本。三、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团粒结构、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一)二代节能日光温室的特点
1、采用拱圆形采光屋面,采光率提高6—10%,采光时段优化,早晨升温快,夜间保温性能更优良。
2、采用钢架结构,通过多点焊接,使得整个温室骨架连为一体,温室结构更为稳定,使用寿命延长(可达8—10年)。
3、便于无损压膜,温室密闭性提高。
4、温室高度提高,无立柱或仅采用一排后立柱,减少了其它立柱,有效地减少了遮荫面积,增加了作物生长空间,温室作业性能大幅度提高。
5、后墙上带女儿墙,且高度增加,后坡屋面与女儿墙之间的三角区内填充作物秸秆,增强了保温效果,减轻了后坡承载。
6、经过多次测定,冬季温度明显提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