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是收藏者对火柴盒商标和贴画的爱称,火花是伴随着火柴盒的诞生而产生的。
早期的火柴商标是要到商标局之类的机构登记的,其图案文字是受法律保护的,火花早只是商标功能,是一个区别另一个的标志,所以基本都是单枚的,一个火柴厂在同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商标,其图案虽然比较简单,但凝聚了商标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心血。泊镇北距天津320里,可摆脱天津厂家的制衡,南距济南约400
礼品定制火柴出售
火花是收藏者对火柴盒商标和贴画的爱称,火花是伴随着火柴盒的诞生而产生的。
早期的火柴商标是要到商标局之类的机构登记的,其图案文字是受法律保护的,火花早只是商标功能,是一个区别另一个的标志,所以基本都是单枚的,一个火柴厂在同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商标,其图案虽然比较简单,但凝聚了商标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心血。泊镇北距天津320里,可摆脱天津厂家的制衡,南距济南约400里,也不受山东厂商的挤迫。
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我十几岁时就开始糊火柴盒。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在糊盒儿,为的就是能多挣点钱贴补家用。”对于家住泊头的82岁老人王广义来说,到火柴厂领材料,回家手工贴火柴盒、装火柴,曾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时,家里弟兄多的,一般都是分工协作,有挥刷子刷糨糊的,有把纸折边成形的,有借助蜡模糊出方方正正盒底的。
整梗过程难免会遇到折断弯曲、长短不齐的火柴梗,如果像日本人一样一根根手工挑出来着实太过费事,有了机器以后,不合长度的火柴梗便一律由机器剔除,然后依次整齐地放置在方形木盘里备用,这才便进入了排版。在此困境时期,时任民国副的冯国璋听闻家乡亲戚办工厂不仅资金困难还受人压制,便派了一个连的兵力押送4万元现洋到泊镇,入股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排版机是一块很大的铁板,板上则有无数小孔,孔径一般不过3个毫米,正好可供一根火柴梗钻孔穿过,树立起来便形成火柴梗冒头的景象,然后便可上药。
1886年(光绪十二年),李鸿章偶然见到英国驻镇江领事的商务报告,报告说,每一小盒火柴,值七十文制钱, 也就是说,花一两白银,只能买小盒火柴十余盒。初期进口的主要是欧洲火柴,后有日本仿造运入,至1891年从原来每年二三千箱增至十万箱。并说在各大港口,利润很高的火柴市场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仅过一年,即1887年,受李鸿章委托的财主吴懋鼎建立了"天津自来火局",吴懋鼎因有李鸿章作后台,也俨然以官办的老板自居.为得到便宜的劳动力,除机器旁有男式操作外,还雇用大批女式和童式参加辅助劳动,如糊盒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