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栈桥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1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青岛的见证。德国青岛后,清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当局开始进行新的城市规划,许多物资由海上运来。为了方便运输,德国人又对栈桥进行了改造,在桥面上铺设轨道,上面可以跑轱辘马(专门装货物的车子)。当然,
浮桥厂家
青岛栈桥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1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青岛的见证。德国青岛后,清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当局开始进行新的城市规划,许多物资由海上运来。为了方便运输,德国人又对栈桥进行了改造,在桥面上铺设轨道,上面可以跑轱辘马(专门装货物的车子)。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1负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
回澜阁对面那座小岛是小青岛。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美景天成。小岛原名就叫青岛,这个小岛因为常年林木葱郁,对面有黄岛,彼黄此青而得名青岛,青岛市1929年建置,当时也是由这个小岛得名而来。其距离海岸720米,海拔仅为17.2米,面积也只有0.012平方公里。5米,呈八角形,塔内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并以牛眼形旋转式闪光灯发光,1997年更换为西班牙制造的航标灯,原灯送到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灵山卫志》载:'小青岛在淮子口对岸,入海者必由之道'。因该岛形如古琴,水如弦,风吹波音铮铮如琴声,故又被人们称为'琴岛'。每逢夏季,海风吹拂,树木葱郁,有'琴岗翠滴'的美誉。岛上的'琴女'雕塑,也是青岛的象征之一。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
泉州浮桥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陆广造舟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桥”。至元丰七年(1084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绍兴三十年(1160年),提刑浮桥陈公与弟贺州同谋,枢密口公及僧文会助之,建石桥,长八十丈,翼以扶栏.郡乘邑志均载其事。关此浮桥,名太守王十朋记之以诗,有“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明代朱褴也其略。如今,浮桥的两端桥头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中间一截桥身怅然面对正在拓宽的笋江新桥。伴随着浮桥的断塌,泉州名景之一“笋江月色”再也无处寻觅,只有几个残留的桥孔,在秋风中顾影自怜。该码头原称谓很多,有海1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