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yi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
第yi型限制酶同时具有修饰(modification)及认知切割(restriction)的作用;另有认知(recognize)DNA上特定碱基序列的能力,通常其切割位(cleavage site)距离认知位
内切酶
根据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yi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
第yi型限制酶同时具有修饰(modification)及认知切割(restriction)的作用;另有认知(recognize)DNA上特定碱基序列的能力,通常其切割位(cleavage site)距离认知位(recognition)可达数千个碱基之远。例如:EcoB、EcoK。
第二型限制酶只具有认知切割的作用,修饰作用由其他酵素进行。所认知的位置多为短的回文序列(palindrome sequence);所剪切的碱基序列通常即为所认知的序列。是遗传工程上,实用性较高的限制酶种类。例如:EcoRI、HindIII。
第三型限制酶与第yi型限制酶类似,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可认知短的不对称序列,切割位与认知序列约距24-26个碱基对。例如:EcoPI、HinfIII。
限制酶作为酶类,诀定其催化作用具有高1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其中专一性的具体表现为:某种限制酶只能催化DNA上特定序列特定位点的磷酸二脂键水解,结果是使DNA分子被分割成不同的DNA部分片段。限制酶所识别的双链DNA上的序列具有“回文对称”性质,即无论是奇数个碱基还是偶数个碱基,都可以找到一条中心轴线,中心轴线两侧的双链DNA上的碱基是反向对称重复排列的。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两侧将DNA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即错位平切,产生的是黏性末端;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即平切,产生平末端。错位切的限制酶在基因工程中比较会常使用到,因为与平末端相比较,黏性末端更有利于DNA部分片段的连接。

限制性内切酶的质量控制鉴定
限制性内切酶的一个活性单位是指,在50μl 的反应体系里,采用随酶提供的 NEBuffer,用1个小时的时间,消化1μg底物DNA所需要的酶量。酶切反应应在带盖的eppendorf 管中进行,选用技术数据卡上所标明的适宜温度。在确定酶活性之前,浓缩的酶应该用推荐的贮存液稀释成大约1,000 单位/ml。
质量控制
所有质量控制鉴定结果都公布在随酶提供的技术数据卡上。
蓝白斑筛选鉴定
用于克1隆的酶还须通过额外的质量鉴定――蓝白斑筛选鉴定,以确定经酶过量消化后DNA末端的完整性。该种鉴定方法为:用酶10倍过量消化适当的载体上lacZ基因中单一的酶切位点,连接,转化,并涂XGal/IPTG/Amp平板。成功地切割、连接和表达b-galactosidase可以说明克1隆后基因是完整的,一个完整的基因产生蓝斑,一个不完整的基因(例如,降解的DNA末端)产生白斑。在进行蓝白斑鉴定中,所有的限制性内切酶产生的白斑数量不应超过3%。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