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认识不足,再加上又没有受到截肢者(特殊的消费者)需求的压力,技术人员缺乏追求技术的动力,在技术上做不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
全接触和残端负重对残肢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界对假肢技术发展缺乏了解,手术医生没有造就一个能够实现全接触和残端负重的残肢。手术后留下的、神经瘤、以及糟糕的等妨碍了新技术的应用。
初装假肢,一定要循序
假肢
由于认识不足,再加上又没有受到截肢者(特殊的消费者)需求的压力,技术人员缺乏追求技术的动力,在技术上做不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
全接触和残端负重对残肢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界对假肢技术发展缺乏了解,手术医生没有造就一个能够实现全接触和残端负重的残肢。手术后留下的、神经瘤、以及糟糕的等妨碍了新技术的应用。
初装假肢,一定要循序渐进,天的训练,不要超过半天,如无痛感次日可继续练习。当发现承重部位磨擦疼痛时,摘下假肢后,在疼痛部位涂抹些清凉油,如表皮磨破,应改用无剌激性的药膏。待消失后,可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
训练时先以室内活动为主,在有把握使用假肢时,才可到户外练习。传统的做法是截肢后半年以上安装假肢。但由于一侧下肢截肢后,肢体失去平衡,往往会引起倾斜和脊柱侧弯曲,其后果是安装假肢后的步行姿势和步行能力大大降低。目前国际上通常是术后二周就安装假肢,也就是越早安装对康复越有好处。

假肢的优势:
在踝关节的设计上也由过去的单向运动(趾跗方向)改变为可同时实现侧向运动,称之为“万向脚”,以适应截肢者在不平路面的行走和活动量较大的运动。假肢技术的基本特点:传统假肢的接受腔是插入式和开放式的,其残肢与接受腔的接触面和承重面都很小,并易产生活塞运动,导致残肢容易磨破和萎缩。近年来,在接受腔的设计上更符合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小腿假肢采用膑韧带承重,大腿假肢采用骨承重,残肢与封闭式的接受腔全接触。
残肢照顾的实际技巧可分为两方面,分别是手术后的硬质包扎法以及压迫性缠绕法。仅以压迫性缠绕法提出说明。压迫性缠绕法是以弹性绷带或弹性袜包再残肢的外侧,可以促进残肢的萎缩及残肢的成熟。弹绷缠绕时须注意压力分布的情形,残肢末端的缠绕压力必须比近端为大,才不会阻碍残肢静脉的回流。新截肢患者,只要不穿戴假肢站立或步行的时候,残肢都应以弹性绷带缠绕,这个准则必须遵守到穿戴义肢满一年之后才停止。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