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发生故障或其他原因使砼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久,或灌注时间持续过长,初灌注的砼已经初凝,增大了导管内砼下落的阻力,砼堵在管内。其预防方法是灌注前应仔细检修灌注机械,并准备备用机械,发生故障时立即调换备用机械;同时采取措施,加速砼灌注速度。
当灌注时间已久,孔内首批砼已初凝,导管内又堵塞有砼,此时应将导管拔出,重新安设钻机,利用较小钻头将钢筋笼以内的砼钻
基础桩导管
机械发生故障或其他原因使砼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久,或灌注时间持续过长,初灌注的砼已经初凝,增大了导管内砼下落的阻力,砼堵在管内。其预防方法是灌注前应仔细检修灌注机械,并准备备用机械,发生故障时立即调换备用机械;同时采取措施,加速砼灌注速度。
当灌注时间已久,孔内首批砼已初凝,导管内又堵塞有砼,此时应将导管拔出,重新安设钻机,利用较小钻头将钢筋笼以内的砼钻挖吸出,用冲抓锤将钢筋骨架逐一拔出。然后以粘土掺砂砾填塞井孔,待沉实后重新钻孔成桩。
当导管内混凝土的体积及高度满足上述要求后,剪断吊住隔水塞的铁丝进行开管,使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迅速推出隔水塞进入水中。以后一面均衡地浇筑混凝土,一面慢慢提起导管,导管下口必须始终保持在混凝土表面之下不小于1~1.5m。下口埋得越深,则混凝土顶面越平、质量越好,但混凝土浇筑也越难。在整个浇筑过程中,一般应避免在水平方向移动导管,直到混凝土顶面接近设计标高时,才可将导管提起,换插到另一浇筑点。一旦发生堵管,如半小时内不能排除,应立即换插备用导管。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应清除顶面与水或泥浆接触的一层松软部分。
隧道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施工步骤?
【解答】①沿开挖面周边布置注浆孔;
②按布置的注浆眼位置钻孔,孔径为50mm,孔深按设计。用钻机将小导管顶入岩层。小导管顶入长度不小于钢管长度的90%,并用高压风将钢管内的砂石吹出;
③孔口止浆封堵。导管打入后用塑胶泥封堵孔口及周围裂隙,并在导管附近及工作面喷砼,以防工作面上岩土坍塌,同时作为注浆止浆岩墙,防止孔口跑浆;
④压注浆液。注浆前行压水试验,检查机械设备是否正常,管路连接是否正确。注浆达到设计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时可结束注浆。注浆过程中随时观察注浆压力,分析注浆情况,防止堵塞、跑浆,做好注浆记录,以便分析注浆效果。
施作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时应注意的问题
Ⅰ在施工过程中,钻机需隔开一定距离,否则因向岩体注水太多,可能导致围岩塌滑。
Ⅱ在钻进过程中,重要的是保证钻杆及钻头水孔的畅通,为此,需要注意水从钻孔中流出的情况,如发现水孔有堵塞的迹象,则将钻杆后撤50cm左右,经反复扫孔使水孔畅通,然后慢慢进尺,直至达到设计深度。
Ⅲ液浆应严格按配合比配制,并随配随用,以免浆液在注浆管、泵中凝结。
灌注桩应按下列规定配筋:
1、配筋率:当桩身直径为300~2000mm时,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65%~0.2%(小直径桩取高值);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
2、配筋长度:
1)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2)桩径大于600mm的摩擦型桩配筋长度不应小于2/3桩长;当受水平荷载时,配筋长度尚不宜小于4.0/α(α为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3)对于受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4.6条规定的深度;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