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
铜斗拱安装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
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斗拱是特有的一种传统木建筑结构,其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求,之后慢慢演变为纯装饰性结构。它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历程,在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意义。
斗拱的演变历史
西周:出现雏形
西周铜器“矢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其基座上出现了四个矮柱上承皿板、栌斗,中间连以横楣和蜀柱的形象,反映出房屋柱网及柱间联系构件的做法,推测在西周初期建筑柱子上可能已出现栌斗。
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四角出现栌斗、抹角栱和斗子蜀柱,可以据此了解早期的斗栱形象;陶制斗拱中有栌斗、散斗等,大致反映出了早期斗栱组件中斗的形象。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