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及铝合金的钝化处理,在金属表面生产一层金属钝化膜铝及铝合金的钝化处理,在金属表面生产一层金属钝化膜,延缓铝及铝合金的腐蚀速度。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着色处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氧化上色,一种是电泳上色。铝阳极氧化上色处理可以形成各种颜色,比如,光学设备上常用的着黑色、纪念常用的着金黄色等。化学抛光利用的是铝及铝合金在化学抛光剂的溶液中,选择性的溶解作用,用来整平铝及铝合金,已达到降低
锰系磷化加工费用
铝及铝合金的钝化处理,在金属表面生产一层金属钝化膜
铝及铝合金的钝化处理,在金属表面生产一层金属钝化膜,延缓铝及铝合金的腐蚀速度。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着色处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氧化上色,一种是电泳上色。铝阳极氧化上色处理可以形成各种颜色,比如,光学设备上常用的着黑色、纪念常用的着金黄色等。化学抛光利用的是铝及铝合金在化学抛光剂的溶液中,选择性的溶解作用,用来整平铝及铝合金,已达到降低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电镀及镀后处理三个阶段
在盛有电镀液的镀槽中,经过清理和特殊预处理的待镀件作为阴极,用镀覆金属制成阳极,两极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联接。电镀液由含有镀覆金属的化合物、导电的盐类、缓冲剂、pH调节剂和添加剂等的水溶液组成。一般包括电镀前预处理,电镀及镀后处理三个阶段。
完整过程:(1.) 浸酸→全板电镀铜→图形转移→酸性除油→二级逆流漂洗→微蚀→二级浸酸→镀锡→二级逆流漂洗;(2.) 逆流漂洗→浸酸→图形电镀铜→二级逆流漂洗 →镀镍→二级水洗→浸柠檬酸→镀金→回收→2-3级纯水洗→烘干;

镀铬电解液的浓度分为高、中、低三类,其特性与用途
镀铬电解液的浓度通常分为高、中、低三类,其特性与用途如下:低浓度电解液:铬酐含量约在150克/升以下,它允许采用高的电流密度(60~70A/d㎡)电流(16~18%),分散能力比其他镀铬电解液高,铬层硬度高,获得光亮镀层的温度和电流密度范围狭窄,电解液的带出损失少。适用于外形简单的零件镀硬铬。
高浓度电解液:铬酐含量约350克/升,允许采用较低的电流密度(15~25A/d㎡),电流效率低(10~12%),分散能力低,深镀能力好,工作范围宽,电解液稳定,镀层较软,裂纹网不显著。因镀液浓度高,带出损失较大。这类电解液适合于各种形状零件的装饰性镀铬。

磷化处理要应用于钢铁表面磷化
磷化是指把金属放入含有锰、铁、锌的磷酸盐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难溶于水的磷酸盐保护膜的方法,所形成的磷酸盐保护膜称之为磷化膜。磷化处理要应用于钢铁表面磷化,有色金属(如铝、锌)工件也可应用磷化。有磷化和无磷化处理的同一涂层进行盐雾试验,其结果是防腐蚀能力相差大约一倍。可见磷化等前处理对涂层的防锈能力和金属的防护能力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