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土保持方案是指在园区范围内,园区管理机构在“五通一平”之前依据经批准的规划,整合一个审批事项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的报告书内容和格式应当符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区域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区域管理机构须将方案内容和批复要求与区域内建设项目共享,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有效地解决目前建设项目评审手续多、时间长等问题,这样的改革措施在满足建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
区域水土保持方案是指在园区范围内,园区管理机构在“五通一平”之前依据经批准的规划,整合一个审批事项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的报告书内容和格式应当符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区域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区域管理机构须将方案内容和批复要求与区域内建设项目共享,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有效地解决目前建设项目评审手续多、时间长等问题,这样的改革措施在满足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的同时,精简了审批环节。
从区域水土保持方案评审特点看,园区水土保持方案评价针对的是主体工程处在规划阶段,项目区面积大,实施时间长,后续入驻的企业数量和占用的面积具有不确定性。编制的区域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应对单个入驻园区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性。
由于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是在保持行政界限相对完整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为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近些年来备受各级的重视。但由于此项工作对象地域广阔, 涉及内容广泛,所需资料巨细庞杂, 而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基础资料收集受手段、设备所限, 存在着数据陈旧、匮乏、更新困难、时效性差等诸多不足, 而在数据采集阶段就不可避免地代之以人为的分析和臆断。在此情况下, 范围越大, 数据的系统误差就越大, 导致资料失实; 难以客观地反映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 从而使这项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工作的开展一直未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水土流失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土地结构得到了科学的改良,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这根弦不仅不能够有丝毫松弛,而且应该时刻紧绷,我们应该坚持长期不懈地抓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断水土保持工作方法,不断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对此也日益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从农业、林业和水利等方面的工作来看,都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工作纳入了工作重点。由此可见,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提升到了关系着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但是,不论是采用的工程措施,农业措施,还是采用的林业方面的措施,都具有单一性,只是属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内容,而不是主体。从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来看,它主要是以生态学为基本观点,采用系统工程的相关方法,将农、林、水三大措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包含水、土、气为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着重发挥整体防护作用,使水害变成水利,能够使水土流失得到的控制,实现青山绿水,造福人类的终目的。由此不难看出,水土保持应该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不但可以在小流域采取生物措施,还可以加强沟道治理,譬如修建拦洪坝、谷坊等工程。
要继续大力推广户包、拍卖、股份合作制治理小流域的经验,坚持谁承包、谁购买、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继承和转让,维护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治理开发小流域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大力推广近年来贵州探索和总结出的一些新经验、新做法,如扶持民营大户治理小流域,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水保队进行常年施工,在较大的水土保持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法人制、招制、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等,为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严重流失地方,往往同时存在着交通不便,用电用水困难,上学就医等比较困难的问题,如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切实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棘手的难题,应该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进行生态搬迁。将这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搬迁到附近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集中予以安置,统筹安排好土地、住房等方面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搬迁群众的生存问题,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恢复问题。对于这些搬迁地区,可以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加强乡镇公路修建等,使农村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