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兴建火柴厂
在打火机、电子打火器具等点火工具流行起来之前,泊头火柴,曾是人们熟悉的记忆。
对于普通人来说,泊头火柴的火光摇曳的是一抹记忆中的明亮和温暖,而对于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一盒小小的火柴,意味着一段依赖“洋火”屈辱历史的结束。
“1912年,泊头火柴厂的前身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也恰恰是这一年,进口火柴数量达到了峰。
推荐火锅外卖火柴
实业救国,兴建火柴厂
在打火机、电子打火器具等点火工具流行起来之前,泊头火柴,曾是人们熟悉的记忆。
对于普通人来说,泊头火柴的火光摇曳的是一抹记忆中的明亮和温暖,而对于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一盒小小的火柴,意味着一段依赖“洋火”屈辱历史的结束。
“1912年,泊头火柴厂的前身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也恰恰是这一年,进口火柴数量达到了峰。
在此困境时期,时任民国副的冯国璋听闻家乡亲戚办工厂不仅资金困难还受人压制,便派了一个连的兵力押送4万元现洋到泊镇,入股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随即进行了次改组,并由此声名大振。
1927年4月,火柴厂进行了第二次改组,改组后生产规模有了扩大,拥有工人近400人。公司购进旋梗机、盒料机各一台,大机增至15架,开始自己制造火柴梗和盒片。木材主要来源于东北,化工原料则来源于京津等地。
20世纪80年代末期,放开对火柴价格的控制,我国火柴业发展出现井喷,火柴市场经历了一个异常火爆的时期。随着火柴生产热,众多私人小火柴厂也迅速发展起来,为抢占市场,拼血本竞相降价。
同时,随着方便、轻巧的打火机被消费者接受,火柴市场逐渐萎缩。再加上许多老火柴厂在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火柴厂开始出现倒闭潮。
在那个年代,糊火柴盒成为很多居民贴补家用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糊1000个火柴盒可以领到三毛三分钱,一个人一个月工余时间能糊3万个左右。为了这10元钱,先领回来配件:边条、底板、纸、菱粉、明矾等(那时火柴盒的主要材料是薄木条和纸,后材料革新改为纸版压型成盒),糊好后送去验收,再领回来,期间要晒干,是阴干,太阳大了会翘会歪,下雨天会变霉作废,浆糊也要调的到位,太稀了不行,太干了也不行,别看小小火柴盒,要做成成品非常繁琐。然而,在1916年,公司为缩减成本,用本地土硝代替做原料,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生产的火柴发火不好,被大量退货,造成产品积压,资金不能周转,无法维持生产。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