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视频作者:北京通恒科技有限公司
制备型液相色谱分类
制备型加压液相色谱,按照色谱柱和样品量的大小,分为:
(1)低压液相色谱;
(2)中压液相色谱;
(3)高压液相色谱;
(4)色谱。低压、中压与高压液相色谱的压力范围之间会存在一定交叠,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本设备适用于制备复杂的混合物并获得高纯
中试放大制备系统费用
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
视频作者:北京通恒科技有限公司
制备型液相色谱分类
制备型加压液相色谱,按照色谱柱和样品量的大小,分为:
(1)低压液相色谱;
(2)中压液相色谱;
(3)高压液相色谱;
(4)色谱。低压、中压与高压液相色谱的压力范围之间会存在一定交叠,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本设备适用于制备复杂的混合物并获得高纯度、高回收率的产物。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产品信息,请及时关注我们哦!
相对于气相色谱,液相的优势在哪里?
液相和气相相比的优势有很多,主要在于应用范围更广。气相只限于容易气化的低分子量物质的分析测定,对象大部分是基础化工原材料;而任何能溶解于某溶剂的物质都能用液相分析,适用对象是分子量从几十到几万的广大范围。在制药、化工、环保、食品等诸多重要领域,液相都已成为主导的分析工具。也有两者都能应用的交叉情况,但液相的制样更简单。液相色谱的出现克服了气相色谱不能直接用于难挥发、热不稳定及高分子化合物的弱点。
液相色谱仪
20世纪初在俄国的波兰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wseet)首先将植物提取物放入装有碳酸钙的玻璃管中,植物提取液由于在碳酸钙中的流速不同分布不同,因此在玻璃管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植物提取液进行有效的成分分离。
1941年,马丁与辛格用一根装满硅胶微粒的色谱柱,完成了乙酰化氨基的分离,开启了液色谱技术,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49年,马丁建立了色谱保留值与热力学常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物化色谱的基础;1952年,马丁与辛格又创立了气液色谱法,分离了脂肪酸与脂肪胺。1966年之前科学家所做的努力,为传统经典液相色谱奠定了基础。
而液相色谱仪的鼻祖则是由斯坦因与莫尔于1958年设计的氨基酸分析仪,这种仪器能够分蛋白质水解的产物。首台商用LC则是由沃特斯公司制造。
1971年之后,液相色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HPLC的分析体制也逐步完善。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液相色谱技术已经非常非常成熟,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日趋减少,人们开始转向相关领域发展,如超临界色谱、毛管电泳色谱、制备色谱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