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饵宜荤不宜素
鱼儿经过一冬的消耗,需要补充自身的蛋白质。所以,钓饵要尽量不使用素饵,应选用营养丰富的线虫(红虫)、红蚯蚓等动物饵料。因早春气温低,鱼儿食欲差,对鱼饵味道比较挑剔。线虫、红蚯蚓穿上钩后,具有动感,能起到刺激和逗鱼上钩的作用。
钓位宜浅不宜深
立春以后,气温开始逐渐回升,鱼儿也开始了一年新的生活。
手抛打窝方法
钓饵宜荤不宜素
鱼儿经过一冬的消耗,需要补充自身的蛋白质。所以,钓饵要尽量不使用素饵,应选用营养丰富的线虫(红虫)、红蚯蚓等动物饵料。因早春气温低,鱼儿食欲差,对鱼饵味道比较挑剔。线虫、红蚯蚓穿上钩后,具有动感,能起到刺激和逗鱼上钩的作用。
钓位宜浅不宜深
立春以后,气温开始逐渐回升,鱼儿也开始了一年新的生活。“春钓滩”是众多钓手的共识。而冬季却不是这样,打窝两三个小时才会发窝,如钓位选择不当,有时也不会发窝。原因很简单,水草要先从浅滩长出,鱼儿游到浅滩才有食源;浅滩在阳光照射下,水温上升快,这时的鱼儿必奔浅滩觅食。在通常情况下,早春除早、晚的深水外,其余时间应钓浅水部位。这种“钓浅不钓深”的钓法,是根据这个时段的气温变化和鱼儿的活动规律来决定的。


少打勤补、分散打。冬天的打窝不能一次打得太多、太厚,只要窝子里有饵料的味道就行了,即使是在夏秋季节,也要切忌打多。如果我们的窝子一次打得太厚,鱼儿过来以后,窝子里的东西都吃不完,啥时候才会吃你钩上的饵料呢?
为了的诱鱼,我们可以采取多打几个窝子的办法,在每个窝子里只打少量的饵料,然后轮流试钓,先钓先打的窝子,每离开窝子定要少许补窝,就是要保持窝子里始终有味、有吃的。不能让鱼一次吃饱后再溜之大吉。
按照一般常规,大部分钓鱼人都以为窝子打得越集中越好,但冬钓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昆虫类饵料,比如红虫、血虫等,如果我们打的很集中,几乎就是一团,如果来一尾大鱼,几口吃完了,窝子里就没有东西了,这里就留不住鱼。当遇到静水时,还是要尽量选择有水生植物的钓位,但是打窝子时,尽量不要让饵料落在植物上,这样窝子不但很难起到诱鱼的作用,反而容易由于挂底而造成鲫鱼脱钩。如我们打的比较分散,昆虫在一定范围的水中活动着,周围的鱼闻到昆虫的气味或看见昆虫在活动,就会陆续到此一游,即使只来一尾大鱼,吃完了这一团,旁边还有好多团在继续起着诱鱼的作用。
这里说的分散并不是无限的分散,比如我们在夏秋季打窝像碗口大小,而冬钓的窝子就应该打的像脸盆大小才对,太大就会把鱼诱到别的地方去。几分钟没有动静,可以稍微移动钓饵,这样反复几次以后,确实无鱼问津,就换一个钓点。还有一点,就是冬钓的窝子料要选用较为细小而且味道较浓的饵料如酒泡小米、玉米丝、小颗粒饲料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被刚诱来的鱼很快吃完,而且较浓的气味在凉水中散发的时间也会长一点。
多打几个窝子试钓
依据冬天水温低,鱼类活动量和活动范围较小的特点,在此,我建议钓友们在冬钓时,要依据我们所钓水域的深浅、时间的早晚,在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各打一个窝子,早晚钓深水,中午钓浅水。所以,钓饵要尽量不使用素饵,应选用营养丰富的线虫(红虫)、红蚯蚓等动物饵料。冬天的打窝还要注意把握好量,每个窝子不要一次打的太多,要少打勤补,哪个窝子先发就先钓哪个窝子,离开这个窝子之前,一定要记住先补窝,千万不要打一个窝子死守。


酒米窝饵
酒米饵的制作方法:采用茴香、桂皮、丁香、四味草药各10克,装入可乐空瓶内,用50度以上的大曲白酒倒药草瓶内漫过药面后,密封瓶盖浸泡,泡药时间越久越好,即需即取。用矿泉水空瓶装入3:2大米和小米或是碎玉米粒,净水和药酒按3:2比例倒入瓶里,平米面即可,然后拧紧瓶盖密封。如果主水域中有温度较高的支流和进水口,也是优选之地一些有枯草、杂枝、木桩、石堆的地方,也是鱼群窝集的本要场所。每天一次翻倒浸泡,使酒水充分浸透米中,半月左右开瓶滴干酒液,然后拧紧瓶盖,防止酒香气味跑掉。夏秋两季用来打窝很好,冬季不行,靠酒香完全不够,有时根本诱不来鱼,必须要有浓郁的握味才行。冬钓需多少取之,商品诱饵在药酒米中按5: 3掺入拌匀打窝,效果不一般。如无商品诱饵时,选钓鲫商品饵和酒米饵按5:4比例,开饵混合均匀成小团,为打饵。此饵用于小水面,效果非凡。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