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困境时期,时任民国副的冯国璋听闻家乡亲戚办工厂不仅资金困难还受人压制,便派了一个连的兵力押送4万元现洋到泊镇,入股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随即进行了次改组,并由此声名大振。
1927年4月,火柴厂进行了第二次改组,改组后生产规模有了扩大,拥有工人近400人。公司购进旋梗机、盒料机各一台,大机增至15架,开始自己制造火柴梗和盒片。木材主要来源于东北,化工原料则
出口火柴联系方式
在此困境时期,时任民国副的冯国璋听闻家乡亲戚办工厂不仅资金困难还受人压制,便派了一个连的兵力押送4万元现洋到泊镇,入股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随即进行了次改组,并由此声名大振。
1927年4月,火柴厂进行了第二次改组,改组后生产规模有了扩大,拥有工人近400人。公司购进旋梗机、盒料机各一台,大机增至15架,开始自己制造火柴梗和盒片。木材主要来源于东北,化工原料则来源于京津等地。
英为了对进行经济侵略,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在广州设立了怡和洋行,在大量向我国倾销的同时,火柴及其他商品也就成为经济掠夺的另一种手段。晚清文人著作中,亦曾有 约略记载过火柴输入等情况,如松江孙玉璋所撰写《异闻琐录》(同治九年四月刻本),有这样一段文字: "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在早期的,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势下,经济萧条,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以前上海的烟纸店(也叫烟杂店),常常是夫妻老婆店,类似于现在的24小时便利店“全家”,包罗万象。烟杂店卖的东西随着季节而变化。卖油盐酱醋,还有蜡烛。烟也可以拆开来零卖,摊头卖一盒盒的自来火。火柴是舶来品。1864年始有火柴进口,市民称之为自来火和洋火。家民族火柴工厂创建于上海,厂名上海自来火局,是上海火花收藏者黄振炳查阅工商史料和《申报》报道所证实,将火柴工业的创业史从原来的1879年。火柴输入始见1865年天津海关报告,其后两三年又陆续见诸各地海关报告。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