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的常用工艺
从污泥的种类来说,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一般来说有以下处理工序:脱水、干化、碳化、焚烧、熔融、填埋,现阶段大部分采用物理手段做到的工艺只做到脱水,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脱水机,大部分是靠电能运转, 市政污泥的话通过脱水含水量大约可以降到80%~85%,如果加入大量高分子材料、石灰调和的话含水量有可能降得更低;采用单通道旋转式干燥机,顺流工艺,使用特殊设计的加料装置,在污泥进入烘
薄膜污泥干化系统生产厂家
污泥处理的常用工艺
从污泥的种类来说,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一般来说有以下处理工序:脱水、干化、碳化、焚烧、熔融、填埋,现阶段大部分采用物理手段做到的工艺只做到脱水,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脱水机,大部分是靠电能运转, 市政污泥的话通过脱水含水量大约可以降到80%~85%,如果加入大量高分子材料、石灰调和的话含水量有可能降得更低;采用单通道旋转式干燥机,顺流工艺,使用特殊设计的加料装置,在污泥进入烘干机的一瞬间迅速与高温热烟气进行热交换,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硬壳,这样大大减少污泥粘附筒体及堆积堵料现象。
干化处理属于较新领域,通过蒸汽、热风、烟气等热源可进一步蒸发水分降低污泥含水量,一般来说降低到40%以下污泥的臭味可大幅降低,当然也可以降低到20%甚至更少,但是能耗就相对。
碳化属于将热值高的污泥商品化。有高温碳化、中温碳化和低温碳化技术,当然低温碳化能耗较低;热源是化石燃料,不是所有污泥都能碳化的,碳化一般是在干化之后的工序,碳化产品一般能够作为燃料重新利用, 碳化的重金属固化作用还有待研究。
焚烧是干化后或是碳化后的工序,从能源消耗角度干化后的焚烧消耗能源更少,焚烧后的产物就是焚烧灰了,此时的污泥已经大大的被减容减量,病原菌等有害物质也已几乎被灭活。只剩下一个问题就是重金属,能够完完全全实现重金属固化的技术就是高温熔融。
污泥节能干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污泥节能干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脱水污泥送至污泥计量储存仓,然后用污泥泵将污泥送至流化床污泥干燥机中的进料口并将污泥进行分配。污泥干化机在每次停止运转后,应用清洗机的压力水将污泥干化机滤带上的污泥冲洗干净,以免污泥硬结,影响污泥低温干化机的使用效果,同时周围环境要打扫干净。流化床污泥干燥机从底部到顶部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在干燥机的下面是风箱,用于将循环气体分送到流化床装置的不同区域,其底部装有一块特殊的气体分布板,用来分送惰性流化气体。
在中间段,用于蒸发水的热量将通过加热热油送入流化床内。污泥成分复杂,含有病源微生物、卵、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及大量的难降解物质,如处理不当,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它的上部为抽吸罩,用来使流化的干颗粒脱离循环气体,而循环气体带着污泥细粒和蒸发的水分离开干燥机。在干燥机内干燥温度85度,产生的污泥颗粒被循环气体流化并产生激烈的混合。由于流化床内依靠其自身的热容量,滞留时间长和产品数量大,因此,即使供料的质量或水分有些波动也能确保干燥均匀,用循环的气体将污泥细粒和灰尘带出流化层,污泥颗粒通过旋转气锁阀送至冷却器,冷凝到小于40度,通过输送机送至产品料仓。
灰尘、污泥细粒与流化气体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灰尘、污泥细粒通过计量螺旋输送机,从灰仓输送到螺旋混合器。目前国内对于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固废的治理主要采用传统的“末端治理”方法,主要方式有填埋、焚烧、堆肥等,这些处置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都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问题,已不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要求。在那里灰尘与脱水污泥混合并通过螺旋输送机再送回到流化床干燥机。干燥机系统和冷却器系统的流化气体均保持在一个封闭气体回路。这只是污泥节能干化系统的一种工作原理,如果您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联系小编吧。
生物质与燃煤混燃耦合发电
(一)工艺系统改造简述
锅炉秸秆发电改造项目的主要内容为增加一套储存、破碎、输送设备,同时增加两台输入热负荷为30MW的秸秆燃烧器,并对供风系统及相关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原有的锅炉燃烧系统不做变动,改造后的锅炉可以混烧煤粉和秸秆,也可以单独燃烧煤粉,并且原锅炉的性能及参数不变
(二)主要技术要点
(1.1)燃烧接口技术
通过论证,充分结合锅炉为四角切圆煤粉炉特性,对引进的宽调节比旋流燃烧器进行了简化和改进,新改制的燃烧器安装于锅炉#1和#3角丁层二次风内,经运行,锅炉燃烧正常
(1.2)长距离秸秆粉末气力输送技术
由于改造受场地限制,秸秆燃料必须长距离传输,设计制作了长距离的一级秸杆粉末气力输送系统克服了秸秆粉末具有流动性差、混合性差、透气性好和易积存、易聚结、不易输送等特点
(1.3)秸秆制备技术
气力输送秸秆燃料要充分考虑其特性和对流量的需求,因此,就粉碎环节的关键设备充分进行设备厂家调研经对上料系统进行大量简化,可直接采用叉车、电动葫芦、抓手等作为粉碎前的上料工具降低了投入产出比
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简述
企业名片
|
北京中环弘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孙经理(True) / |
联系地址:中国· 北京市· 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升科技园(邮编:100089)
联系电话:010-53631686 手机:18612207738
联系传真:010-53631686
电子邮箱:18653861701@163.com 联系QQ:396159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