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污泥桨叶干燥机 结构及工作原理
以双轴式为例介绍其结构(空心桨叶干燥机可分为单、双、四根) 。它由带夹套的端面呈W型壳体、上盖、两根有叶片的中空轴、两端的端盖、通有介质的旋转接头、金属软管以及包括齿轮、链轮的传动机构等部件组成。
设备的是两根空心轴和焊在轴上的空心搅拌桨叶。桨叶形状为楔形的空心半圆形,可以通入加热介质。除了起搅拌作用外,也是设备的的传热体。
桨叶式干燥机直销
发酵污泥桨叶干燥机 结构及工作原理
以双轴式为例介绍其结构(空心桨叶干燥机可分为单、双、四根) 。它由带夹套的端面呈W型壳体、上盖、两根有叶片的中空轴、两端的端盖、通有介质的旋转接头、金属软管以及包括齿轮、链轮的传动机构等部件组成。
设备的是两根空心轴和焊在轴上的空心搅拌桨叶。桨叶形状为楔形的空心半圆形,可以通入加热介质。除了起搅拌作用外,也是设备的的传热体。
桨叶的两主要传热侧面成斜面,因此当物料与斜面接触时,随着叶片的旋转,颗粒很快就从斜面滑开,使传热表面不断更新,强化了传热。在桨叶的三角形底部设有刮板,以将沉积于壳底的物料刮起,防止产生死角。
桨叶的排布和各部位尺寸均有一定要求,而且在进料区、干燥区、排料区除桨叶外,另设有辅助机构,以保证整机操作稳定,干燥均匀。此外,停留时间亦可调节。
脱水污泥中的水分主要为细胞内部结合水和部分颗粒吸附水及毛细水。要进一步去除这部分水分,常规的脱水方法已不再适用。污泥干化是在机械脱水后,利用热能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操作,水分吸热变为水蒸气散失,得到含水率10%~50%的干化污泥。经过干化处理后的污泥体积可以减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左右,呈颗粒状或粉状,产品稳定且无臭味、无病原体生物,可用于焚烧回收热值或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若重金属不超标)。这样一方面实现了污泥的有效减容,另一方面方便了污泥的存储、运输和利用。
污泥干化技术的进展
下面结合在美国的实际考察结果,就污泥干化的一些技术要点,简要介绍市场主流干化技术和设备的进展情况。
(1) 污泥粘结问题
现有的污泥干化设备从进料方式和产品形态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采用干料返混系统,湿污泥在进料前先与一定比例的干泥混合,含水率降至30%~ 40%,然后才进入干燥器,产品为球状颗粒,是结合干燥与造粒为一体的工艺; 另一种是湿污泥直接进料,产品多为粉末状。
干燥不同的污泥,如工业污泥和城市污泥,对设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初能成功用于干燥工业污泥的设备直接用于城市污泥,却不一定能成功。这是因为城市污泥的特性是非常粘,且在干燥过程中有一特殊的胶粘相阶段(含水率为60%左右)。在这一极窄的过渡段内,污泥极易结块,表面坚硬、难以粉碎,而里面却仍是稀泥。这为污泥的进一步干燥和灭菌带来极大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达到含固率>90%的干燥效果,就产生了干料返混工艺。干燥器进料前先将一定比例含固率>90%的干泥颗粒返回混合器( 或称涂层机) 与湿污泥混合,其过程中干粒起到如“珍珠核”的作用,湿污泥只是薄薄地包裹在干粒外面。控制混合的比例,使混合物的含水率降到 30%~ 40 %,这样使污泥直接越过胶粘相,大大减轻了污泥在干燥器内的粘结,干燥时只需蒸发颗粒表层的水分,使干燥容易进行,能耗降低。
直接加热系统出于其自身的需要,多采用干料返混。早期的间接加热系统采用湿污泥直接进料,由于湿污泥的粘结造成设备的磨蚀损耗相当严重,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安全事故,其中部分设备因此停产。后来有的间接加热系统如西格斯( Seghers)的“珍珠工艺”也采用了干料返混,成功生产出球状颗粒,且设备运行良好,能耗也低。其蒸发每2k只需3 100 kJ的热能消耗。也有的间接加热系统,如Fenton 的间接回转室( IRC 系列) 仍采用湿污泥直接进料,但其重点解决了污泥粘结的问题: 它采用双螺旋推进器,两套螺旋之间互相清洁表面,并且采用不等螺距设计,尽量避免污泥在设备表面的粘结。实践表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使整套污泥干化系统的设备数量大为精简。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