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是主要的用材竹种,纤维素的合成是竹材形成的必要条件。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合成酶(Cellulose synthase,Ces A)合成,并储存在植物的初生壁和次生壁中。因此,研究纤维素合成酶的结构与功能对毛竹生长发育以及纤维素的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毛竹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5个高度(10cm、30cm、120cm、600cm、1400cm)的毛竹为研究材料,其中10cm
景观竹篱笆
毛竹是主要的用材竹种,纤维素的合成是竹材形成的必要条件。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合成酶(Cellulose synthase,Ces A)合成,并储存在植物的初生壁和次生壁中。因此,研究纤维素合成酶的结构与功能对毛竹生长发育以及纤维素的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毛竹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5个高度(10cm、30cm、120cm、600cm、1400cm)的毛竹为研究材料,其中10cm和30cm时为毛竹生长初期,120cm为毛竹生长上升期,600cm左右为毛竹生长盛期,1400cm时毛竹开始抽枝展叶,为生长末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生物显微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荧光定量PCR、RNA原位杂交、Western Blot、蛋白质的体外表达等方法研究了毛竹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所得结论如下:(1)毛竹茎秆结构显微观察表明毛竹生长发育分为四个时期,第l个时期,细胞未分化期,没有明显的组织结构,此时的细胞主要以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为主。第二个时期,原生结构形成期,有典型的维管束结构出现,但密度较大,结构较小,韧皮部细胞分化不明显,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的界限不明确。第三个时期,维管束结构成熟期,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的界限明确,有两个典型的后生木质部导管,韧皮部结构明显。第四个时期,纤维细胞木质化时期,可以看到纤维细胞周围一层深色物质。
为研究
毛竹光能转化过程中荧光特性.[方法]利用IMAGING-PAM对生长良好的毛竹叶片进行荧光成像反应试验,分别进行荧光成像,诱导以及光曲线的研究.[结果]毛竹各荧光参数存在着大小不一的异质性,除PSII蕞大量l子产量(Fv/Fm),叶片吸光系数(Abs)外其他参数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异质性以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蕞大,其次是PSII实际量l子产量(Y),光化学淬灭(qP),非光化学淬灭(NPQ),Abs,Fv/Fm.毛竹叶片叶脉NPQ明显高于叶肉部分,而叶脉qP则明显叶肉部分.从荧光诱导曲线可以看出,Y,qP,NPQ和rETR均很低,此后均逐渐达到稳态.其中,Y,rETR,qP均为一直升高并达到稳态,NPQ则有一个先升高再降低逐步达到稳态的过程.Fv/Fm处于0.8以下,这说明该植株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受到某种因子的胁迫.从光曲线的测定可以看出,毛竹半饱和光强(Ik)为148,初始斜率(α)为0.215 541,蕞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为31.9.[结论]该研究能够为毛竹高产栽培,高l效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常绿阔叶植物区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些竹笋特别是
毛竹的冬笋是常绿阔叶林区的特产,列为蔬菜,鲜食或制成各种笋干。资源更是丰富,可供食用的达30多种以上,有银耳、木耳、紫红菇等。中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味极鲜美。常绿阔叶林的不少树种可提供食物资源:如壳斗科树种的淀粉坚果,樟科、山茶科、木兰科、蝶形花科等植物富含油脂的种子,蔷薇科、桑科、藤黄科、茶茱萸科、柿树科、木通科、芸香科植物的肉质果实等。有的灌木、草本的幼嫩枝、叶、花、芽等也可作食料。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