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全流域共识,流域经济社会迈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流域片水土保持工作紧盯监管方面的短板,明确了要做好流域片新安江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粤闽赣红壤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加强对生态功能区、 生态敏感区、江河源头 区、重要水源地生产活动的监管,积极推进太湖流域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保持监管,强化监管监测成果应用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全流域共识,流域经济社会迈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流域片水土保持工作紧盯监管方面的短板,明确了要做好流域片新安江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粤闽赣红壤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加强对生态功能区、 生态敏感区、江河源头 区、重要水源地生产活动的监管,积极推进太湖流域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保持监管,强化监管监测成果应用;明确了要严格部管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 管,及时发现违规行为,通过约谈、通报、督促地方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等方式推动项目整改,积极利用水土保持信用信息平台开展联合惩戒,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率确定工作要突出一条主线:始终围绕流域片水土保持工作思路的转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 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立足于流域片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发展定位等,统筹严格的水土保持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方面因素科学论证,抓紧构建流域片从源头上系统实施“重在保护,要在治 理”的重要衡量标准体系,在 推 动流域片绿色发展方面发挥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于“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及相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区域水土保持方案评估工作情况,初步建设了 818 个监测点,但目前这些监测点在布局、结构、运维和整体功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有待调整、优化和完善。分析了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异质性决定了监测点的空间布局与类型结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影响着监测点的密度与结构,物质与人力资源的丰缺影响着监测点建设和升级改造的可行性与功能实现程度。构建了区域监测点布局优化的时空模型、主要指标及其分值、运算法则等,对省级和的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意义,也对相关的资源、环境、生态系统野外监测站点布局的调整、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近 10 年来,绝大部分省份未开展设施设备补充与升级改造,导致监测点缺少常规仪器设备,特别是现代化的自动化设备,日常观测受到影响。对于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可参考水文站网、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环境监测站、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等相关监测站点的规划、功能评价和优化调整等,其中水文站网由“容许稀站网”向“站网”发展,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强调站点的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代表性和类型代表性,站点联网观测和综合观测日益得到重视,尤其值得借鉴。本研究基于生态环境相关野外台站建设和运维管理的成就、经验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厘清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监测点建设目标与原则,构建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可操作的时空模型,以期为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监测网络监测点的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投资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达到功能的建设目标,即建成具有良好的空间分布、类型搭配的监测点体系。从优化和完善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监测点的角度出发,从监测点的规划、设计、时序安排等角度讲,建设原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1) 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基于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区划,在主要的分区均应布设对应类型的监测点,以保证监测点的区域代表性。对于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及其他重点区域,适当加密监测点; 对于没有历史资料或重点关注的分区,适当提前布设监测点。
( 2) 对位设点,突显原型。应以能够进行多要素、多对象观测的综合性监测点为主,如水蚀区的小流域综合观测站、风蚀区的风蚀观测场、冻融侵蚀区的冻融侵蚀观测场。增加自然坡面径流场,减少控制性试验坡面径流场,增设有代表性的林草地监测标准地,提高监测点的类型代表性和自然原型模拟性,保证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的精度和效率。 ( 3) 达标建设,实现功能。建设和升级改造时,坚持宁缺毋滥、毋残,务必做到监测设施设备与仪器的标准化、样品采集与分析的自动化、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智能化,保证每个监测点具备必需的要素观测、水土流失因子率定、遥感遥测校核验证、代表范围水土流失调查等功能。( 4) 加强协作,资源共享。加强与周边地区、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建,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文小河站、相关部门野外台站等,尽量增加可利用监测点数量,合作开展水土流失观测,保证规律分析和动态评价的置信水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