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1.节能,该换热器传热系数为6000-8000W/m2.0C。2.全不锈钢制作,使用寿命长,可达20年以上。3.改层流为湍流,提高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热阻。4.换热速度快,耐高温(400℃),耐高压(2.5Mpa)。5.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节约土建投资。6.设计灵活,规格,实用针对性强,节约资金。7.应用条件广泛,适用较大的压力、温度范围和多种
可拆卸管壳式换热器厂家
特点
1.节能,该换热器传热系数为6000-8000W/m2.0C。2.全不锈钢制作,使用寿命长,可达20年以上。3.改层流为湍流,提高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热阻。4.换热速度快,耐高温(400℃),耐高压(2.5Mpa)。5.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节约土建投资。6.设计灵活,规格,实用针对性强,节约资金。7.应用条件广泛,适用较大的压力、温度范围和多种介质热交换。8.维护费用低,易操作,清垢周期长,清洗方便。9.采用纳米热膜技术,显著增大传热系数。10.应用领域广阔,可广泛用于热电、厂矿、石油化工、城市集中供热、食品、能源电子、机械轻工等领域。11.传热管采用外表面轧制翅片的铜管,导热系数高,换热面积大。12.导流板引导壳程流体在换热器内呈折线形连续流动,导流板间距可根据佳流速进行调节,结构坚固,能满足大流量甚至超大流量、脉动频率高的壳程流体换热。13.当壳程流体为油液时,适用于粘度低和较清洁的油液换热。
换热器选用要点
1)、根据已知冷、热流体的流量,初、终温度及流体的比热容决定所需的换热面积。初步估计换热面积,一般先假定传热系数,确定换热器构造,再校核传热系数K值。管壳式换热器2)、选用换热器时应注意压力等级,使用温度,接口的连接条件。在压力降,安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管壳式换热器以选用直径小的加长型,有利于提高换热量。3)、换热器的压力降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0.01~0.05MPa之间;4)、流速大小应考虑流体黏度,黏度大的流速应小于0.5~1.0m/s;一般流体管内的流速宜取0.4~1.0m/s;易结垢的流体宜取0.8~1.2m/s。5)、高温水进入换热器前宜设过滤器。6)、热交换站中热交换器的单台处理和配置台数组合结果应满足热交换站的总供热负荷及调节的要求。在满足用户热负荷调节要求的前提下,同一个供热系数中的换热器台数不宜少于2台,不宜多于5台。
列管换热器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组成列管换热器式热交换器由壳体、热传导管束、筒节、折叶子板(隔板)和管箱等预制构件预制构件组成。壳体多见圆柱型,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侧固定不变始终不变在筒节上。进行传热的冷热二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通性,称之为管程流体;另一种在管中流通性,称之为壳程流体。为提高管外流体的热传导分指数,一般在壳体内安裝许多隔板。隔板可提高壳程流体速度,迫使流体依照要求路程多次打横依据管束,提升流体泥沙运动水准。换排排热管在筒节上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等边三角形排列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水准高,热传导分指数大;正方形排列则管中清除节省成本,可以用易结垢的流体。列管换热器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组成列管换热器式热交换器的重要基本参数为升温占地面积、沸水流量、换热值、制冷机组基本参数等。流体每依据管束一次称之为一个管程;每依据壳体一次称之为一个壳程。图示为比较简单的单壳程多管程热交换器,通称为1-1型热交换器。为提高管内流体速度,可在两侧管箱里设置隔板,将全部管路均分成若干组。那般流体每一次只依据一部分管路,因而在管束中往返多次,这称之为多管程。一样,为提高管外出出水量,也可在壳体内安裝纵向隔板,迫使流体多次依据壳体室内空间设计设计方案方案设计,称之为多壳程。多管程与多壳程可互相配合应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