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组定义:车轮与轴、轴承和轴承箱等组成的机械设备。
车轮组用途:车轮是用来支承起重机和载荷,并在轨道上使起重机往复行驶运行的装置。实际生产中,我们经常碰到入库后的车轮在复测其直径时,复测的尺寸往往与入库前标在车轮上的直径尺寸有较大出入。车轮主要损伤的形式是磨损、硬化层压碎和点蚀。车轮的材料一般采用ZG430-640铸钢。为了提高车轮表面的强度和寿命,踏面应进行表面热
车轮组定制
车轮组定义:车轮与轴、轴承和轴承箱等组成的机械设备。
车轮组用途:车轮是用来支承起重机和载荷,并在轨道上使起重机往复行驶运行的装置。实际生产中,我们经常碰到入库后的车轮在复测其直径时,复测的尺寸往往与入库前标在车轮上的直径尺寸有较大出入。车轮主要损伤的形式是磨损、硬化层压碎和点蚀。车轮的材料一般采用ZG430-640铸钢。为了提高车轮表面的强度和寿命,踏面应进行表面热处理,要求表面硬度为HB300-350,淬火深度不少于20mm.
起重机车轮组:起重机运行机构车轮的水平偏斜值是起重机重要的技术参数,偏斜值超差会造成啃轨,增大运行阻力,产生振动和噪音,加剧轨道和车轮磨损,大大降低起重机使用寿命,所以各类起重机制造技术条件都要对车轮水平偏斜规定允许的数值。
车轮组结构:应用中控制运行机构车轮水平偏斜值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产品结构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简单来说它其实是用来支撑起重机和载荷的,并且在起重机上是可以来回行驶运行的装置。比较常用、工艺措施也相对简单的设计结构是:将车轮装配到支架上组成车轮组,例如角型轴承箱车轮组和台车式45°剖分轴承箱车轮组,在起重机主结构上,安装调整车轮水平偏斜合适后固定。
起重机的制动装置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驱动装置未动作时,制动臂上的瓦块在主弹簧张力的作用下,紧紧地抱住制动轮,机构处于停止状态。相对旋转重量越小者,加速越快,可达到的很高速度也越高,相对旋转重量,整体轮重也比较重。驱动装置动作时产生的推动力推动拉杆,并使主弹簧被压缩,同时使左、右制动臂张开,使左、右制动瓦块与制动轮分离,制动轮被释放。当驱动装置失去动力后,主弹簧复位的同时带动左、右制动臂及制动瓦块压向制动轮,从而使机构的制动轮连同轴一起停止运行,达到制动的目的。
行车轮的端面圆跳动的控制
首先,行车轮轴孔与踏面的同轴度直接影响起重机的运行状态,控制行车车轮轴孔与踏面的同轴度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通过这一轮型设计上的优化,大大降低或改善了行车车轮组在制动时由于踏面的升温产生的热应力,从而减少了车轮热损伤倾向,从根本上提高了行车车轮组的性和安全性,这是行车车轮组得以迅速发展和倍受客户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考虑到装配后行车轮垂直偏斜和水平偏斜的装配和测量,行车轮应给出一个基准面,该基准面对保证起重机的正常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GB4628—1984中规定行车轮应车出1.5mm的V形小沟作为基准面的标记。
相关标准规定,起重机上装配好的车轮,根据直径的不同,在直径圆周上其端面圆的跳动应为0.10-0.15mm。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对行车轮进行车加工时,其踏面、轴孔、基准面必须一次装夹完成。另外,车床设备也应达到相应的精度要求。
行车车轮踏面损伤原因
1、踏面磨耗
(1)、线路养护条件差
(2)、轮轨外形及材质匹配不合理
(3)、转向架技术状态不良
(4)、牵引装载定数过大
(5)、车轮在轨道上长期滚动
2、踏面擦伤
踏面擦伤的形式与轴重、车速、制动力及轨面干湿状况有关。
3、踏面剥离
行车轮在钢轨上滑行形成踏面擦伤,踏面与钢轨强烈摩擦产生高温,冷却后,擦伤处表层金属硬脆,易造成踏面上金属小块脱落或呈片状翘起,形成踏面剥离。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