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的整体通风方式是由电机旋转后转子两端的风叶产生风压,冷却空气经由前、后端盖底部进风口进风,通过端盖内侧的挡风板进行引流、导风,空气流经绕组后进入机座的轴向通风道并由机座中间的出风口出风,如图 2所示。
设计时,采用了 Solidworks 三维建模辅助设计和 ANSOFT 分析软件,对通风情况进行模拟,提高通风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该通风结构保证了进风不被遮挡,空气能平顺
东元变频器维修中心
电机的整体通风方式是由电机旋转后转子两端的风叶产生风压,冷却空气经由前、后端盖底部进风口进风,通过端盖内侧的挡风板进行引流、导风,空气流经绕组后进入机座的轴向通风道并由机座中间的出风口出风,如图 2所示。
设计时,采用了 Solidworks 三维建模辅助设计和 ANSOFT 分析软件,对通风情况进行模拟,提高通风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该通风结构保证了进风不被遮挡,空气能平顺地流进电机进行热交换,倘若改变电机的安装结构也能保证电机整体进风的平衡。
5. 2 主要部件结构设计
(1) 机座设计。在满足电机安装尺寸要求的前提下,为满足 YE3 系列(IP23)电动机通风结构的要求,经充分考虑后决定尽可能将机座上的出风口设计到。同时,分析了 Y 系列(IP23)的机座结构,发现功率较小的电动机其机座出风面积要比相应端盖的进风面积都大,去相关企业调研时也发现,由于铸件工艺等问题,对于内径较小的机座,在运行测试时感觉机座上半部出风口的实际出风集中在出风窗口偏下的位置,且出风量也不大。考虑到上述情况,在设计时,对小功率机座只采用两侧下部出风的结构,简化了机座上半部的设计;但随着功率的增大,为保证出风量,依旧沿用机座两侧上、下部均有出风口的结构;在机座设计时还综合考虑了刚度、铸件变形以及满足防护要求等多重因素。

H160 ~250 中心高的机座整体呈圆形,其出风口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下半部;H280 ~ 355 中心高的机座整体呈方形,其左右两侧的上、下部均有出风口;该结构的机座需要在出风口处配上网罩以满足防护等级。机座与有绕组定子铁心通过机座内的轴向筋配合固定,设计时要保证筋与机座内壁有一定的高度(宜为20 ~30 mm)才能使机座内通风顺畅;机座长度的设计基于该系列中功率(不包含扩大功率)情况下的有绕组铁心长度,同时也必须满足底脚安装尺寸(C 和 B 尺寸)以及底脚螺栓扳手空间的需要。
为了提高模具的使用率,考虑电机的出线窗口能左、右互换,机座的出风窗口保持中心对称结构设计,但底脚安装尺寸(B 和 C 尺寸)并不是中心对称设计,因此要在机加工之前确保出线方向的位置。
) 端盖设计。为保证新设计的通风结构,电动机端盖设计相较于以前的 Y 系列(IP23)有非常大的区别。以前的端面进风,端盖厚度可以做得很薄,现在是端盖底下进风,为了满足进风量的要求要保证端盖有一定的厚度;另外,由于轴承外盖上无需再采用骨架式油封结构,只需具备一定的挡油功能,因此将简化后的轴承外盖与端盖做成了一体式的结构设计。这样的端盖设计集成通风、加油、卸油等功能为一体,节省轴向距离,更利于空间尺寸的排布,且减少安装操作步骤,但是对于轴向需要安装波形弹、挡圈、甩油盘等零件时,要注意先后安装顺序,会增加电机装配的难度。由于进风窗口较大,为满足防护要求按需配上防护网罩。
根据两种机座结构,设计的端盖结构也会略有不同。中心高 H160 ~ 250 的端盖与机座配合是利用了机座 45°方向上的四根横向筋,水平和垂直四个位置上安装挡风板,垂直位置作为加油、卸油位置;中心高 H280 ~ 355 的端盖安装通过 6个螺栓与机座配合,在端盖内有 6 个突出的小搭子来安装、固定挡风板,电机的加油与卸油也在垂直位置上。

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则表示,智能制造之所以被广泛关注,不仅仅是推动的力度释然,更是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的需要。
屈贤明谈到,智能制造开始是从政策的层面上设计,通过这两年的发展,已经是企业自身的需求,尤其是纺织轻工业企业,面临着竞争、成本、效率等诸多难题和需求,需要用智能制造方式去进行产能升级。
但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的利润主要还是来自少数盈利强势企业,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在艰难求生。数据显示,净利润超1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有24家,合计净利润占制造业企业净利润的49.84%。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