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1击法
电1击法基本原理是电脉冲使细胞膜产生可逆性的“微孔”,外源DNA可通过这些微孔进入受体细胞原生质体内。
1985年Fromm等用electric shock法将pat基因导入了玉米原生质体,得到了该基因稳定表达的愈伤组织。随着玉米原生质体再生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1988年Rhodes等用electric shock法转化玉米原生质体,初步获得了
逆转录病毒滴度测定
电1击法
电1击法基本原理是电脉冲使细胞膜产生可逆性的“微孔”,外源DNA可通过这些微孔进入受体细胞原生质体内。
1985年Fromm等用electric shock法将pat基因导入了玉米原生质体,得到了该基因稳定表达的愈伤组织。随着玉米原生质体再生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1988年Rhodes等用electric shock法转化玉米原生质体,初步获得了完整的转0基因植株。electric shock法还可以对幼胚、愈伤组织和胚性悬浮细胞系进行遗传转化。1992年D’Hallum K等以玉米幼胚和愈伤组织为受体,用electric shock法导入neo基因,获得了可育的转0基因植株,并且neo基因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1993年Sukhapinda等用electric shock法转化从玉米花粉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将gusA和nptⅡ转入原生质体,获得单倍体转化植株。1994年Laursen等以果胶降解酶处理悬浮细胞系后,通过electric shock法导入bar基因,也获得了可育的转0基因玉米。
电1击法操作简单,不受宿主限制,在遗传转化技术研究的初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它的转化效率较低,而且对有壁细胞或组织的转化效果较差。
典型的腺病毒载体系统如:穿梭质粒pCA13/腺病毒基因组质粒pBHG11/包装细胞293细胞。pCA13/的HCMV IE启动子-多克1隆位点-SV40 AN(poly A)构成外源基因的表达盒,该表达盒的插入使腺病毒E1基因缺失,但是保留其两端侧翼序列(左侧的1~3bp的ITR,右侧从3.5kb到末端的维持病毒装配和活力必须的蛋白IX的基因),也保留了腺病毒的包装信号
φ(194~358bp);pBHG11则保留了腺病毒基因组的绝大部分,但是缺失了包装信号φ、0.5~3.7图距(mu)部分的E1区、77.5~86.2mu的E3区,293细胞是整合有Ad5 E1基因的人胚shen细胞系。pBHG11因为缺失包装信号及E1区而不能copy,pCA13带有包装信号及E1的侧翼序列,但是缺失E1区及腺病毒绝大部分基因组,同样不能copy。外源目的基因插入pCA13后,与pBHG11共转染,进入293细胞。pCA13与pBHG11在细胞内发生同源重组,同时,293细胞提供E1蛋白,从而包装产生腺病毒颗粒。该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同野1生型腺病毒相似,具有同样的感1染力进入靶1细胞的能力,但是基因组DNA的E1区被外源目的基因取代,即进入靶1细胞后病毒不能copy,但可以表达目的蛋白。
腺病毒是如何构成的
病毒滴度滴定(组织培养半数感1染量TCID 50):将分装好的病毒液接种一长满单层Hep-2细胞的96孔板,第yi列每孔加25μl病毒液,作1/lO 稀释,此后依次作倍比稀释,每稀释度接种8孔,zui后一列做阴性对照.对照孔和感1染病毒孔均加入100μl维持液,置37℃ 、5%CO2 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记录出现CPE的孔数及具体时间,待细胞病变不再发展后,观察记录结果,用Reed-Muench法计算病毒滴度TCID 50。
腺病毒的分类
分类及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并成功分离腺病毒以来,已陆续发现了100余个血1清型,其中人腺病毒有52种,分为A、B、C、D、E和F六个亚群(subgroup)。基因cure常用的人的2型及5型腺病毒在血1清学分类上均属C亚群,在DNA序列上有95%的同源性。二者的增殖能力非常强,滴度通常可以达到109pfu (plaque forming unit)/ml,其在单个细胞中的基因组拷贝数可达104(约占细胞总DNA的10%)。病毒颗粒比较稳定,通过CsCl梯度离心可以达到1010~1011pfu/ml,满足动物实验的要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