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发展历程: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 1926年,英国人 奥斯顿·淳以 采用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分别成正交叉方式,由于平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度差和水蒸汽分压力
换热器定制
换热器发展历程: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 1926年,英国人 奥斯顿·淳以 采用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分别成正交叉方式,由于平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度差和水蒸汽分压力差,两股气流间同时产生热传质,引起全热交换过程,通过热交换达到室内外空气循环内置送排风机,双向等量置换,抑制室温变化,使室内保持足够的新鲜空气。 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浮头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它有一端管板不与外壳相连,可以沿轴向进行自由浮动,也称为浮头。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换热器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三类。
浮头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它有一端管板不与外壳相连,可以沿轴向进行自由浮动,也称为浮头。浮头由浮动管板、钩圈和浮头端盖组成,是可拆连接,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
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是:
◆若换热管与壳体有温差存在,即壳体或换热管膨胀时,不会产生温差应力;
◆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管内和管间的清洗。
浮头式换热器的缺点是:
◆结构较复杂,用材量大,造价高;
◆如果浮头盖与浮动管板之间密封不严,会发生内漏,造成两种介质的混合。
列管换热器无损检测
在故障检测,特别是列管换热器部分可使用的知识和仪器,可以检测腐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里来了解一下无损检测设备的功能:
1、可视内窥镜检测管板内表面;
2、定制的问题研究和报价;
3、APR(声脉冲反射法),一种的无损检测技术,基于分析管板内产生多维声波的分析;
4、无损检测直的和弯曲的由有磁性和无磁性材料制成的换热器管材;
5、检测:每个管材少于 10 秒;
6、检测泄露、全部和部分堵塞、侵蚀和点蚀;
7、适合椭圆管、方形管、螺旋管、肋片管及从 9/16”直径出的弯曲;
8、立即可视结果;
9、数字存储用于以后的检查和比较;
10、定制的问题研究和成本估计。

结构形式
膨胀节的部分是波纹管(亦称波壳)。波纹管横截面的形状有多种形式,通常有平板膨胀节、Ω形膨胀节、波形膨胀节等,如下图所示。
而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是波形膨胀节,其次是Ω形膨胀节。前者一般用于需要补偿量较大的场合,后者多用于压力较高的场合。
膨胀节器壁越薄,柔性越好,补偿能力就越强,但所能承受的压力就越低。波形膨胀节一般有单层和多层两种形式。若器壁采用多层,则所能承受的压力就会,而且仍能保持较大的补偿能力。采用多层波形膨胀节的结构比单层膨胀节具有很多的优点,因多层膨胀节的壁薄且多层,故弹性大,灵敏度高,补偿能力强,承载能力及疲劳强度高,使用寿命长,而且结构紧凑。物料在重沸器受热膨胀甚至汽化,密度变小,从而离开汽化空间,顺利返回到塔里,返回塔中的气液两相,气相向上通过塔盘,而液相会掉落到塔底。若要求更大的补偿量时,可采用多波膨胀节。
膨胀节一个波的补偿能力由其形状尺寸和材料等决定,如波高越低,耐压性能越好而补偿能力越差;波高越高,波距越大,则补偿量越大,但耐压性能越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