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额温测体温太慢了!一分钟测十几个人,每天上班高峰都要排队。”
“1000多人的单位,如果挨个测体温,要花上1个多小时!”
“测温需要面对面接触,担心有的风险。”
……
随着复工复产复学有序推进,测温成为每个人出行的第yi道“关卡”。但传统测温方式需要“人盯人”“一对一”的近距离检测,面对大规模人群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不仅容易带来排队测温的不便,而且很
测温仪价格
用额温测体温太慢了!一分钟测十几个人,每天上班高峰都要排队。”
“1000多人的单位,如果挨个测体温,要花上1个多小时!”
“测温需要面对面接触,担心有的风险。”
……
随着复工复产复学有序推进,测温成为每个人出行的第yi道“关卡”。但传统测温方式需要“人盯人”“一对一”的近距离检测,面对大规模人群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不仅容易带来排队测温的不便,而且很难保证不会有“漏网之鱼”,甚至还会增加接触风险。
有没有一种设备,能够又快又准地筛查发热人员?
还真有一个,就是被称为“复工神器”的红外热成像测温仪。
用AI技术炼就“火眼金睛”
解决了“快”的问题,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测得“准”吗?
疫情防控不是儿戏,体温测量往往是第yi道防线,要想这道防线筑得牢固,测温仪的“眼”里可揉不得沙子。
事实上,目前主流红外热成像测温仪产品的测温误差,都能控制在0.3℃以内,可以从复杂环境中识别发热人员。
那么,这双“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呢?是探测器+AI算法,而AI算法尤其关键。
AI算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测温点并不设置在“风平浪静”的实验室,而是公共场所的出入口,检测设备时常会受到气温、风力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极大干扰检测的准确度。同时,防疫期间人们佩戴口罩、帽子,大大减少了可供识别的面部特征,这也为检测精度带来巨大挑战。而这些困难,都要靠AI算法来。

测温仪可以同时测多少人?
理论上,只要在测温仪的红外热成像区域,都可以标识出温度;在人体测温仪的应用中,加上了对人脸检测的功能,因此,在体温筛查应用上,只要能被测温仪可见光图像检测到人脸的,都可以测出体温;但为了保持测温仪整体的检测运行可靠性和及时性,红外图像中较远位置的人脸,系统会放弃检测,仅对近距离位置人脸进行检测并测温;在排队纵向正常行进中,可以完成1-6个人的同时测温。
注:非人脸检测型机器不支持这个应用;非人脸检测测温,可以手动画检测区域;区域内所有人的温度均可检测。

热成像的科学原理
所有不处于零度的物体,均会发出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则红外辐射越强。辐射的频谱分布或波长与物体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衡量物体辐射能力大小的量,称为辐射系数。黑颜色或表面颜色较深的物体,辐射系数大,辐射较强;亮颜色或表面颜色较浅的物体,辐射系数小,辐射较弱。
人眼仅能看到很狭窄的一段波长的电磁辐射,称为可见光谱。而对于波长在0.4um以下或0.7um以上的辐射,人眼则无能为力了。电磁波谱中红外区域的波长在0.7um~1mm之间,人眼看不到红外辐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