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传统思想的值原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万物不能离“中”而立。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也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神经作用。建筑的中和,从此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的对称之
古代实木屋檐
“中庸”是传统思想的值原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万物不能离“中”而立。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也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神经作用。建筑的中和,从此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的对称之意。
古代木构架也有三种基本类型
1、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这种木构架大体说来是先在地面上筑一个土台,台上安装石础,立木柱,再在柱上架梁。梁与梁之间用“枋”连接组成“间”,在梁上再架檩,檩上架椽,这样层层叠置,是用椽来承托屋顶,“骨架”就这样形成了。
2、穿斗式 “穿斗式”没有梁,它把柱子布置得比较密,柱间直接用枋联系。
3、井干式井干式的应用范围不广,它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这样消耗木材较大,主要用在盛产林木的林区。
斗栱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根据它们在建筑物中所在的位置或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凡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的称为外檐斗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的称为内檐斗栱。外檐斗栱又分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栱等;内檐斗栱有品字科斗栱、隔架斗栱等。
这些端坐在檐角的走兽不仅有装饰作用,它覆盖在殿顶与檐角两坡瓦垄的交汇处,又能起到防漏雨的功能,一举两得啊!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