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将设立“红黑榜”
3月31日,《石狮市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治理量化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既让监管工作更具操作性,也通过表扬曝光反面,对项目参建各方形成更有力的震慑。”市住建局建工股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很多大型房建项目都很注重在舆论中的形象,较之象征性的罚款,通过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其“污点”,更能点到痛处,倒逼项目规范施工。
根
扬尘监控仪
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将设立“红黑榜”
3月31日,《石狮市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治理量化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既让监管工作更具操作性,也通过表扬曝光反面,对项目参建各方形成更有力的震慑。”市住建局建工股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很多大型房建项目都很注重在舆论中的形象,较之象征性的罚款,通过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其“污点”,更能点到痛处,倒逼项目规范施工。
根据《办法》,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治理量化考核实行的是百分制,由制度建设(20分)、渣土运输管理(10分)、现场扬尘管控(70分)三部分组成。其中,制度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是否制定扬尘治理防治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划分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职责等;渣土运输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渣土运输是否分包给有资质的运输企业,是否使用平台内的车辆等;现场扬尘管控方面,主要体现在是否按规定设置工地围挡、车辆冲洗设施,做好扬尘在线监测和场内降尘措施。
三个大项下设20个检查小项,并赋予不同应得分值。考核采用扣减分值法,考虑到部分小项中又细分出多个扣分点,因此,扣减分值总和不超过该检查小项的应得分。值得一提的是,当期考评中,有市民举报或媒体曝光工地出入口“滴洒漏”、施工扬尘污染严重且经核实属实的,每次加扣5分。
“检查评分表我们都会发给各项目工地,让他们日常自查整改。”市住建局质安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双随机检查工作,质安站每季度将对所有受监在建项目少考核一次,对扬尘治理防治较差的进行二次考核,并以低分数作为当季度的考核分。每季度末,相关考核结果将汇总排名,并在主流媒体上设立“工程项目扬尘治理红黑榜”进行通报。“名的予以表扬,后五名的通报批评,并列入差异化监督。”该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此举,让各在建工地把责任扛起来、让扬尘减下去,不断改善石狮的空气环境质量。来源:石狮日报
中科扬尘监测仪
什么是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听来高大上的名词,其实原理并不复杂。该系统通过应用射线衰减测量技术,结合感应设备,实现对工地现场PM2.5、PM10、噪声、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的自动、准确检测,让工地扬尘无处遁形。
“以往的一些工地扬尘监测没有应用的在线监测设备,监测数据与实际现场存在差距,影响了精准治尘。”据邳州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徐州移动在各工地布设应用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监测手段更为、数据更加准确;同时,根据更精准的数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抑尘、降尘措施,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有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
截至目前,在邳州市已有90多个建筑工地接入市环保建设工程扬尘治理一体化智慧平台,对工地扬尘实现了24小时在线监测和控制。下阶段,将在全市渣土场、搅拌站、园林绿化、市政道路、拆迁工地等项目推广该应用系统,具备自动除湿、自动校准报警功能以及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的功能,从而更加地监测各类扬尘污染数据,推动全市空气质量向优提升。
中科慧扬尘监测设备
一、质量管理人员少监管力不从心
工程监管存在点多面广、监管人员数量严重匮乏的现象。目前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的手段基本上采取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抽查、抽测、验收的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耗时耗力的缺点。
二、环境恶劣监管手段单一管理效率低下
现场使用人工方法进行肉眼观察检查,质量安全监管存在自然环境恶劣、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实时、多级管理难以实现,可追溯性差
现有的管理手段、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实时掌控工地现场质量安全与扬尘污染情况。监督管理工作复杂,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常常无法客观公正反应现场扬尘的实际情况,可追溯性
差。
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进入“30+”,地表水考核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污染防治取得决定性成就。在此基础上,2月23日,北京市印发实施了《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2021年行动计划》(京政办发〔2021〕3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1年是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巩固污染防治阶段性成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二届十五次、十六次全会精神,结合“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市印发实施行动计划,具体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
聚焦重点谋突破,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
行动计划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统筹推进“三个协同”,即PM2.5和臭氧(O3)污染治理相协同、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协同、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
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协同控制PM2.5和O3污染,尽大努力巩固改善空气质量,PM2.5浓度、重污染天数力争继续下降。源头管控,加快推进新一轮胶黏剂、车辆涂料、油墨等领域低VOCs含量产品源头替代,加强油量监管。深度治理,针对重点行业开展VOCs全过程管控,石化行业VOCs减排10%,推进汽修等生产生活领域VOCs治理。夯实基础,完善VOCs高密度监测网,实现精准溯源治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