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制定系统的节水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方案,并由各级认真组织实施。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对节约型单位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
创建节水型企业
要制定系统的节水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方案,并由各级认真组织实施。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对节约型单位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机关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节水型社会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今天谈的主题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更严格说,应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节水与防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道理是一样的。节水需要分析水资源承载力,防污则需要分析水环境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能力讲的是用水即取水这一面。用水后产生了污水,污水又排放到一定的水域里去,这个水域能够承载多少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呢?因此,水环境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体现在水的使用权上,水环境承载力体现在排污权上。水权和排污权,实际就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具体化。有水的使用就有水的排放,取水和排水是辩证的统一。在研究水的使用时,必须同时研究水的排放。用水以后产生的污水排回水域后,如果超过了该水域的水环境承载力,那么取水许可的发放就成问题。
节水型社会创建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覆盖、无缝隙、科学化的系统治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转型发展”主题,突出绿色发展,加大“散乱污”治理力度,坚决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产能。积极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工作,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推进节水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用水计划,加大地下水资源管理力度,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提标扩面系列工程、再生水利用项目、城乡供排水管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户户通”、农村旱厕改造等重点工程,管网漏失率控制在 10% 以内,再生水利用率逐年提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业定价,以质定价,以量定价,促进水资源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