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清除底质中虫、卵,能减少鱼、虾、蟹、鳖、海参、海蜇、贝类等水产动物的虫害。用法用量:将本品全池均匀抛撒或局部撒在水产动物集中或有机污染严重处,用量为150~250克/亩(每包约2~3亩),可连用2~3次。
用法用量:
1、全池均匀抛撒。
2、加少量水溶解后,500倍水稀释,全池泼洒。
3
底质改良剂报价
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清除底质中虫、卵,能减少鱼、虾、蟹、鳖、海参、海蜇、贝类等水产动物的虫害。用法用量:将本品全池均匀抛撒或局部撒在水产动物集中或有机污染严重处,用量为150~250克/亩(每包约2~3亩),可连用2~3次。
用法用量:
1、全池均匀抛撒。
2、加少量水溶解后,500倍水稀释,全池泼洒。
3、水质恶化时使用,每1000g用6-8亩/米,预防10-15天1次。
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称为土壤化学改良。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钙、腐殖酸钙等,视土壤的性质而择用。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值。对酸性土壤,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农业等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3、如果由于投饵量把握不准或是长期未改底造成底部发臭,建议初期使用还原型底质改良剂,之后再使用氧化型底改。
底质改良剂阴雨、台风、温差变化大等天气突变前后使用,减少水变对养殖对象的危害,促进水质恢复。放苗前后或苗种运输过程中使用,可提高苗种成活率,缩短适应时间。起捕前使用,可增强水产动物耐低氧能力,避免应激死,提高成活率及。
底质改良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尤其在渤海湾淡水虾的养殖中应用更广,在水产药品经营企业中底质改良剂的销售占了很大比重。随着底质改良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广泛应用,其存在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养殖户亟待有关部门加强对水产药品经营中底质改良剂的监管。底质改良剂中除毒护水宝是由从自然界纯化培养得到的、利用生物高新技术制成的、超浓缩型的以乳酸芽孢gan菌为主导菌的微生物制剂与腐殖酸钠等制成,具有净化水质、底质,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产动物抗应激能力及抗缺氧能力。
因地制宜选用底质改良剂。
1、在前期和中期,池塘环境很好,底部溶解氧充足的情况下使用生物型底质改良剂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坏底的作用。
2、在中期出现底脏,水体中有机杂质过多,水瘦很难培养藻类的情况,则建议先用有净水功能的产品吸附和絮凝杂质,此时注意池塘中的溶解氧,如环境过差应同时使用AOK激抗,保持底部溶解氧。
底质改良剂特点:
●颗粒剂型,便于抛撒,使用更为方便。
●的形状,能沉入池塘底层,直接改良池塘底部。
●效果明显直接,受到广大用户欢迎。
新型底质改良剂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
利用膨润土、腐植酸钠、黄腐酸吸附光合细jun制成一种新型底质改良剂,通过对池塘水质指标和底质有机质的测定,研究该底质改良剂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脱盐剂技术盐碱土区旱田的井灌技术、生物改良技术进行土壤改良。结果显示,该底质改良剂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化学需氧量明显下降,氨氮和亚xiao酸盐氮的去除,水体pH值稳定在渔业水质标准范围;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池塘底质有机质的积累。
底质改良的重要意义
大量的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池底恶臭)是造成池塘底部“氧债”升高、PH失衡、有毒物质和有害细jun增加的罪魁祸首,是造成整个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池底恶化轻则使鱼虾蟹摄食量下降乃至停食.蟹类夜间爬上岸、病害发生与蔓延,重则造成鱼虾蟹、泛池,出现人量。2、絮凝型:以聚合氧化铝等絮凝剂为代表,用后水体会分层,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故使用后易缺氧。若鱼池、虾池已使用多年,近海流域水质较差的地区.这类危害更严重。因此,延缓池底“老化”过程,及时改善底质已成为养殖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了。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