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载体的构建经历了体外直接连接、包装细胞内重组、细菌内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4个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改进的体外连接法又得到应用。
体外连接法。这种方法需要全长腺病毒基因组和一个含腺病毒基因组左末端序列的质粒,包括左端反向末端重复(Inverted terminal repeat,ITR)、包装信号和E1A的增强子序列。将目的基因克1隆到质粒的病毒
逆转录病毒包装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经历了体外直接连接、包装细胞内重组、细菌内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4个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改进的体外连接法又得到应用。
体外连接法。这种方法需要全长腺病毒基因组和一个含腺病毒基因组左末端序列的质粒,包括左端反向末端重复(Inverted terminal repeat,ITR)、包装信号和E1A的增强子序列。将目的基因克1隆到质粒的病毒序列下游,ClaI酶切获得含目的基因的基因组左末端,连接到ClaI酶解的野1生型腺病毒基因组(ClaI在病毒基因组仅有一个酶切位点,位于E1A基因内部),将得到的含目的基因的的基因组DNA直接转染包装细胞293,产生重组病毒颗粒。这种方法需要培养野1生型腺病毒以提取病毒基因组,能够使用的酶切位点仅有一个,连接效率低,而且仅删除了部分E1A基因,外源基因载量有限,所以现已淘汰不用。
腺病毒呈无囊膜的球形结构,其病毒粒子在感1染的细胞核内常呈晶格状排列,每个病毒颗粒包含一个36 kb的线性双链DNA,两端各有一个100~600 bp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 ITR), ITR的内侧为病毒包装信号,是病毒包装所需要的顺式作用元件。基因组包含早期表达的与腺病毒copy相关的E1~E4基因和晚期表达的与腺病毒颗粒组装相关的L1~L5基因。
线状双股DNA与核心蛋白形成直径为60~65 nm的髓芯,被包裹于衣壳内。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由252个直径8~10 nm的壳粒组成,壳粒排列在三角形的面上,每边6个,其中240个为六邻体(非顶点壳粒) ,另12个为五邻体基底(顶点壳粒)。每个六邻体是六邻体蛋白的同源三聚体,三聚体的六邻体分子有一个三角形的塔尖和五面体的基底,塔区由4个环构成即loop1、loop2、loop3、loop4,基底包含两个区域P1、P2区[3]。六邻体上的表位(epitope)是诊断不同血1清型的标准,它包括哺乳动物腺病毒属的抗原成分,是病毒体对免1疫选择压力zui敏感的部位。
每个五邻体基底上结合着1根(哺乳动物腺病毒)或2根(禽腺病毒)长9~77. 5 nm的纤维突起,这些纤维以五邻体蛋白为基底由衣壳面伸出,纤维顶端形成头节区,纤突有血1清特异性,且含有负责体外血细胞凝集的种属特异性抗原决定位点。
腺病毒的研究简史
腺病毒对啮齿类动物有致癌能力,或能转化体外培养的啮齿类动物细胞。使细胞转化只需要腺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这些基因位于基因组的左端,约占整个基因组的7%~10%。尽管腺病毒分布很广,但对人体不出现致癌性。人体细胞是一类允许细胞(permissive cell),即这类细胞允许感1染入1侵的病毒在细胞内copy增殖,zui后细胞裂解died而释放出大量1子代病毒。在体外培养的多种人体肿1瘤细胞中均未查出腺病毒颗粒,但在人的1号染色体上有adl2的整合位点,这意味着人体细胞对于腺病毒也可能是非允许细胞,即这类细胞在病毒感1染后,病毒不能在细胞内copy增殖,但可整合在受感1染细胞的基因组内。这些细胞被病毒转化,表型发生改变,且可在体外期地培养传代。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