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YY0469-2004《科口罩技术要求》标准,重要技术指标包括过滤效率、细菌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具体指标如下:1) 过滤效率:在空气流量(30±2)L/min条件下,对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0.24±0.06)μm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30%。2) 细菌过滤效率:在规定条件下,对平均颗粒直径为(3±0.3)μm的金黄色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95%;细菌过滤率应≥95%;非油
消毒液厂装修
符合YY0469-2004《科口罩技术要求》标准,重要技术指标包括过滤效率、细菌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具体指标如下:1) 过滤效率:在空气流量(30±2)L/min条件下,对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0.24±0.06)μm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30%。2) 细菌过滤效率:在规定条件下,对平均颗粒直径为(3±0.3)μm的金黄色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95%;细菌过滤率应≥95%;非油性颗粒的过滤率应≥30%。3) 呼吸阻力:在过滤效率流量条件下,吸气阻力不超过49Pa,呼气阻力不超过29.4Pa。口罩两侧进体交换的压力差△P为49Pa/cm时,气体流速应≥264mm/s。4) 鼻夹与口罩带:口罩上应配有鼻夹,鼻夹由可塑性材料制成,鼻夹长度应大于8.0cm。口罩带应戴取方便,每根口罩带与口罩体连接点处的断裂强力应大于10N。5) 合成血液穿透:2ml合成血液以16.0kPa(120mmHg)压力喷向口罩外侧面后,口罩内侧面不应出现渗透。6) 阻燃性能:口罩材料应采用不材料,口罩离开火焰后燃烧小于5s。7) 残留量:经灭菌的口罩,其残留量应小于10μg/g。8) 皮肤刺激性:口罩材料原发性刺激指数应≤0.4,应无致敏反应。9) 微生物指标:细菌菌落总数≤20CFU/g,不得检出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溶血性链球菌及真菌。

无尘车间的物流方面:
从初始挑选原料到终成型内包,全程都必须无尘、无菌化。车间布局要合理,讲究工艺流程顺畅,上下工序之间衔接畅通,运输距离要短直,尽可能避免迂回和往返运输。
进出无尘车间的人员方面:
从更衣 >> 洗手消毒/缓冲 >> 风淋消毒 >> 洁净走廊 >> 各个洁净车间都必须无尘化。
一次性口罩的消毒灭菌后解析期:
生产出来之后,口罩通常采用灭菌的方式进行消毒,灭菌后口罩上会有残留,而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质,长期吸入,不但刺激呼吸道,还会有强烈的致癌可能性。长期少量接触,可见有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所以必须通过解析的方式使得口罩上残留的释放,从而达到安全含量标准。因此经灭菌的口罩,必须经过解析,经检测合格才能出厂上市。
灭菌后解析期目前通常是14天。这是企业经过验证的相对安全的解析时间,能确保口罩中残留的含量10ug/g的安全标准。同时天气越冷越不容易解析。

百级无尘车间要求换气次数:
100000级≥15次;
10000级≥20次;
1000≥30次;
100≥500次。
温度要求:冬季>16℃;夏季<26℃;波动±2℃。温度45-65%;
压差:主车间对相邻房间≥5Pa 平均风速:10级、100级0.3-0.5m/s;
湿度要求:GMP车间湿度在50%左右为宜;电子车间湿度略高以免产生静电;
噪音要求:噪声≤65dB(A);
新风要求、:新风补充量是总送风量的10%-30%;
照度要求:照度300LX。
百级无尘车间的净化要求主要靠净化气流不断稀释室内的空气,将室内的污染逐渐排出,来实现洁净效果。室内的气流是以不均匀的速度呈不平行流动,拌有回流或涡流,不同等级的净化车间,主要是依靠单位时间内所送风量的不同来实现。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