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条件下,铬层表面的裂纹和孔隙不仅无害,反而能提高整个镀层体系的耐蚀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外对镀铬层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开发了更耐蚀性的微裂纹铬和微孔铬新工艺。
(1)微孔铬 形成微孔铬的是通过光亮镍取得的,即所谓镍封法(Nickel Seal)。在光亮镍中加人一些不溶性的非导体颗粒,如硫酸钡、二氧化硅等,在促进剂的作用下,用压统空气强烈搅拌镀液,使固体颗粒均匀地与镍共沉积。镀
表面镀银
在特定条件下,铬层表面的裂纹和孔隙不仅无害,反而能提高整个镀层体系的耐蚀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外对
镀铬层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开发了更耐蚀性的微裂纹铬和微孔铬新工艺。
(1)微孔铬 形成微孔铬的是通过光亮镍取得的,即所谓镍封法(Nickel Seal)。在光亮镍中加人一些不溶性的非导体颗粒,如硫酸钡、二氧化硅等,在促进剂的作用下,用压统空气强烈搅拌镀液,使固体颗粒均匀地与镍共沉积。镀铬时,在非导体颗粒上就镀不上铬而形成微孔铬层。这种工艺的关键是如何选择性能良好的促进剂,促进固体颗粒能均匀地分布在镍层中。不溶性非导体颗粒的直径应小于1μm。镍封层厚度为0.5~1.0μm。
(2)微裂纹铬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发了电镀高应力镍产生微裂纹铬新工艺。其方法是在光亮镍上再电镀一薄层(约 1微米)高应力镍,具有很高内应力的镍层,极易形成微裂纹,随后镀铬,铬层就形成微裂纹铬。铬层厚度为0. 25μm国外称为PNS (Pots NickelStrike}工艺。
电镀加工过程中90%以上的工作是在“清洗”,因为只有将工件清洗干净,工件基体露出新鲜的金属晶面,能使电镀溶液完全润湿工件表面,才能获得合格的电镀层,否则就会在工件表面出现、斑点、不均匀的金属花斑甚至镀层剥落。电镀前的清洗是使工件通过脱脂或酸洗清除表面粘附的各种油污和氧化膜。
过程中采用的电镀工艺有:脱脂;化学除油(脱脂);电解除油;酸洗脱脂。
在润滑介质、冲压用油和冷却液中的添加剂,极压剂、分散剂在极高负载下形成非常和均匀吸附在工件表面的油膜,当然也就形成了更加难以清洗的油污。
常见镀后处理:
涂膜处理
涂膜就是对银及仿金镀层的零件,涂覆或浸一层透明的有机膜层,起到防止或延续镀层变色的工序。
封闭处理
就是为了提高工件在大气中的抗腐蚀能力,采用物理、化学或电化学的方法,使其表面(或中间镀层)均匀地覆盖一层膜层,这种工艺称为封闭。
前处理对电镀效果影响起关键作用,而后处理对电镀零件性能的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为保证电镀零件的使用性能,合理的镀后处理的工序是必须的。
电镀层的作用
人们在同腐蚀作斗争中,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电镀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电镀能提高金属零件在使用环境中的抗蚀性能;装饰零件的外表,使其光亮美观;提高零件的工作性能,如硬度,,导电性,电磁性、耐热性,钎焊性及其他特殊性能。
电镀层的分类
就目前应用于生产的情况来看,单金属镀层有铜、镍、铬、锌、金、银、铁、锡、钴等30多种。合金镀层有铜锡、锌铜,锌铁,镍铁,锌镍铁,锡锌锑等100多种。
镀层的分类一般有以下几种:
1)防护性镀层;
2)防护-装饰性镀层;
3)修复性镀层;
4)特殊要求镀层:镀层、减摩镀层、反光镀层、防反光镀层、导电镀层、导磁镀层、热加工镀层、镀层、耐酸镀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