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视频作者: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
定做珐琅碗碟
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
视频作者: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西洋进口,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得有误损所致。

有一种蓝料彩四字双行篆书款,外围双线方框,框线外粗内细,多见于瓶类器上,由于这种器物所绘图案较繁密,故没有题诗和闲章,器内和足内均施松石绿釉,款署于松石绿釉地上。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东庑端凝殿左右屋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画珐琅"。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