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型多级泵配件机械密封组装技术尺寸校核
多级泵机械密封检修工艺较为复杂,要保证组装后的机械密封无漏泄,DF型不锈钢多级泵机械密封技术尺寸的校核必不可少。
1、测量动环、静环密封面的尺寸。这项数据是用来验证动静环的径向宽度,当选用不同的摩擦材料时,硬材料摩擦面径向宽度应比软的大1-3mm,否则易造成硬材料端面的棱角嵌入软材料的端面上去。
2、检
DF型多级泵配件
DF型多级泵配件机械密封组装技术尺寸校核
多级泵机械密封检修工艺较为复杂,要保证组装后的机械密封无漏泄,DF型不锈钢多级泵机械密封技术尺寸的校核必不可少。
1、测量动环、静环密封面的尺寸。这项数据是用来验证动静环的径向宽度,当选用不同的摩擦材料时,硬材料摩擦面径向宽度应比软的大1-3mm,否则易造成硬材料端面的棱角嵌入软材料的端面上去。
2、检查动环、静环与轴或轴套的间隙,静环的内径一般比轴径大1-2mm,对于动环,为保证浮动性,内径比轴径大0.5-1mm,用以补偿轴的振动与偏斜,但间隙不能太大,否则会使动环密封圈卡入而造成机械密封机能的破坏。
3、多级泵机械密封紧力的校核。从驱动端方向看,水泵旋向为顺时针方向,根据用户需要也可生产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用户可在定货时特别提出。我们通常讲的机械密封紧力也就是端面比压,端面比压要合适,过大,将使机械密封摩擦面发热,加速端面磨损,增加摩擦功率;过小,容易漏泄。端面比压是在机械密封设计时确定的,我们在组装时只能靠测量机械密封紧力来确定。通常情况的测量方法使测量安装好的静环端面至压盖端面的垂直距离,在测量动环端面至压盖端面的垂直距离,两者的差极为机械密封的紧力。
DF型多级泵配件为卧式安装,吸入口水平,排出口垂直向上。泵的 吸入 段、中段、排出段用拉紧螺栓联结成一体。DF型单吸多级耐腐蚀泵供输送温度-20~105℃不含固体颗粒,有腐蚀性的液体。泵由泵体、叶轮、轴、导叶、导叶套和平衡盘等主要零部件组成。转子的轴向力由平衡盘平衡。轴承采用滚动轴承,用黄油润滑。轴封采用机械密封和填料密封。在填料密封的填料箱中通入有一定压力的水,起水封作用。从驱动端方向看,泵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泵进口允许压力小于0.6MPa。
按其使用范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D型:用于输送不含固体颗粒、温度80℃的清水或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清水的液体。适合于矿山、工厂和城市给排水工程之用。
DF型:用于输送不含固体颗粒、温度为-20℃~105℃的腐蚀性液体。用户可根据输送介质的名称、浓度、比重、使用温度及泵进口压力等合理选用泵的材质、密封形式、泵的结构及确定电机的容量等。
DY型:用于输送不含固体颗粒、温度为-20℃~105℃、粘度小于120厘泊的油类和石油产品。
具有自动调整轴向力作用的平衡盘装置由于结构尺寸太大, 而且需要一个泄压回水管, 在受井径限制的深井潜水泵中无法安装, 所以轴向力平衡问题一直是高扬程深井潜水泵设计中的一个难题。如果现场有大型卧式车床,将转子架在顶针上,并拖动低速旋转,利用刀架给轴颈磨研,亦可达到相同效果。文献[5]推出了一种轴向力平衡方法,将深井潜水泵的叶轮前盖板直径扩大到泵体内壁边缘, 使叶轮直径在同样的井径条件下达到极大值, 同时叶轮后盖板直径适当减小, 使叶轮上的轴向力完全平衡。
介绍了另外一种新型轴向力平衡装置,它把一对动静摩擦副装于末级叶轮之后,动环随叶轮旋转,静环则不旋转,端面密封副前面为末级叶轮出口的高压液体,端面密封副之后与大气压或泵进口低压区相通,靠密封形成高、低压差平衡轴向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高压水回流入吸入室,扰乱进水流场,可以保证水泵的吸入性能。该新型平衡轴封装置,既能平衡轴向力,又基本上无泄漏,主要适用于深井潜水泵和节段式多级泵,采用该装置后,泵总效率可提高3%-6%。


DF型多级泵配件维修时,经常需要更换叶轮密封环,车平隔板、平衡盘、平衡盘座、叶轮口部端面等部位,应通过加垫、喷涂后车平等方式,保证或恢复泵在轴线方向的尺寸链和总窜量。DF型多级泵配件在运行过程中,轴承温度不能超过环境温度35C,温度不得超过80C。为了保证叶轮与定子不摩擦,保证叶轮出口与导轮入口对准,对热油泵还要考虑转子的热伸长,多级泵设置了合理的轴向窜量。每级叶轮总窜量太小时,一般采取车短叶轮密封环长度的办法;每级叶轮总窜量太大时,一般补焊或更换叶轮密封环;各级叶轮前后窜量可通过在叶轮后轮毂接触面上加减垫片来调整;末级叶轮前后窜量可通过车短平衡盘轮毂或在平衡盘轮毂前加减垫片来调整。
DF型多级泵配件泵轴细长,传递功率大,工作时易弯曲引起故障。轴封一般为软填料密封,水泵工作时可引少量介质至填料函处,也可外接冷却润滑水,起水封及冷却润滑作用,订货时,就根据输送介质的名称、浓度泵进口压力、使用温度对材质的腐蚀程度,合理选用泵的材质及密封形式。在深井潜水泵修理实践中发现,泵轴弯曲以轴端弯曲为突出。实际校直工作中,好多人错误地按径向跳动值的大小来判定是否有弯曲,这往往把真正的弯点放过了,而对本来不弯曲的点进行校压,越校弯点越多。轴端弯曲难以校直的主要原因是校前很难准确地确定弯点位置, 文献[8]提出了两种确定弯点的方法:作图分析法和数值比较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