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绝·赠水族水书学者韦世方
序:韦世方从事水族文化研究,参与水书《寿寅卷》、《金堂卷》、《日历卷》等近十个卷本的翻译、注音和修稿。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编撰《水书常用字典》。参与《水族宝典》、《民族文化进校园小读本》、《水族百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文化大观水族卷》的译注或有关篇章的撰写。
景区铜鼓雕塑价格
1、七绝·赠水族水书学者韦世方
序:韦世方从事水族文化研究,参与水书《寿寅卷》、《金堂卷》、《日历卷》等近十个卷本的翻译、注音和修稿。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编撰《水书常用字典》。参与《水族宝典》、《民族文化进校园小读本》、《水族百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文化大观水族卷》的译注或有关篇章的撰写。
木楼青瓦小窗台,明月掌灯书卷开。
万壑千岩留不住,乘风破浪出山来。
2、七绝·赠水族教师杨昌盛
序:杨昌盛是一名秀的中学教师。为弘扬水族民族文化,他创办了“月亮山文学部落”网站,并创作了大量古典诗词,在网站上和国内多家诗词刊物上发表。
殷勤相约水乡行,不惜倾囊招远朋。
吟就诗文何处写,家山点亮一明灯。
3、七绝·赠黔湘诸位诗朋文友
序:这次借过水族端节之机会,黔湘诗朋文友相聚三都,余为年长者。
日薄西山无别求,水乡有幸识荆州。
滥竽尚可偷充数,老朽何妨试展喉。


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铜鼓是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景区铜鼓雕塑价格有的有丰富的共存,有的有明显的年代标识,为铜鼓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1980年古代铜鼓研究会在作了一次普查,当时收世故藏于国内各级博物馆、管理机关和有关大学、研究所的铜鼓,总数为一千三百八十多面,广西各级博物馆、管理所所藏是507面,各地又有铜鼓陆续出土,年平均十面左右,散在民间还不计其数。如1977午在田东县祥周锅盖岭出土一面残铜鼓,伴出有铜剑、铜戈、铜矛、铜斧等青铜器,其铜戈、铜矛、铜剑都有明显时代特征,可以推定这些器物同出于一座战国时代墓,因而也就确定这面铜鼓制作的时代为战国晚期。1976年秋在贵县罗泊湾一座大型土坑木椁墓出土完整的铜鼓两面和已改制成三足铜案的铜鼓一面。这三面铜鼓都属石寨山型,共存的一千余件,经过分析比较,确定这座墓的时代屑西汉初期,三面铜鼓当然也就是西汉前期或更早一些时候制作的了。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粮站出土四面铜鼓,同时伴出青铜器、玉石器四百多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它们属西汉前期

景区铜鼓雕塑价格当时的所谓夷人就活动在两广地区的南部,后世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正是铜鼓的又一集中地区。而这些铜鼓,有的可能是溶炼从中原内地输入的铜钱来铸造的。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说:“有竹,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陈书·欧阳頠传》曰: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欧阳)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钦南征夷稽,禽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南史·欧阳頠传》记载与此相同。兰钦所征讨的“夷獠”,就是《晋书·食货志》上提到的“广州夷人”他们是拥有“大铜鼓”的民族。“夷獠”也称为“俚”,《梁书·兰钦传》在记述钦征讨少数民族时就说“破俚帅陈文彻兄弟”。可见“夷獠”就是“俚”。而裴渊《广州记》却说:“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面阔丈余”的大铜鼓,只有广西、广东接境的云开大山区才有。所以,《广州记》、《晋书》、《陈书》、《南史》说到的铜鼓都有广西的铜鼓。即壮乡铜鼓。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