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配制抗渗混凝土的技术目标是减少混凝土中的毛细管通道、孔隙、微裂缝等缺陷,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达到抗渗等级要求。抗渗混凝土除满足强度要求外,主要是满足抗渗要求,因此,抗渗混凝土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满足设计抗渗等级的要求。采取的技术措施:
(1)宜选用质量优良的原材料,普通硅酸盐水泥;
(2)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超过3.0%,泥块含量不超过1.0%。
(3)粗
石头膨胀剂
通常配制抗渗混凝土的技术目标是减少混凝土中的毛细管通道、孔隙、微裂缝等缺陷,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达到抗渗等级要求。抗渗混凝土除满足强度要求外,主要是满足抗渗要求,因此,抗渗混凝土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满足设计抗渗等级的要求。采取的技术措施:
(1)宜选用质量优良的原材料,普通硅酸盐水泥;
(2)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超过3.0%,泥块含量不超过1.0%。
(3)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
(4)宜掺用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粉煤灰采用F类,并不应II级。
(5)加强混凝土施工过程现场管理,强化施工工人的质量意识,特别是振动棒操作人员,不能过振也不能漏振,防止麻面和蜂窝现象出现。
(6)加强混凝土结构后期养护,特别是双掺掺合料的更是要加强保温保湿养护。
水泥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约0.6亿吨,到2020年增长至24亿吨,多年来我国水泥年产量稳居位。2020年我国水泥工业排放二氧化碳12.3亿吨,占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4.3%、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3.5%。水泥工业决心将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而“节能减排”是水泥工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效、基本的常规路径。
个别的结构开口部位、变截面部位和出入口部位受温度影响大,也应适量增加附加筋。
楼板宜配置细而密的构造配筋网,钢筋间距宜小于150mm,配筋率宜为0.6% 左右;现浇补偿收缩钢筋混凝土防水屋面应配双层钢筋网,构造筋间距宜小于150mm,配筋率宜大于0.5%。楼面和屋面后浇带大间距不宜超过50m。
地下室和水工构筑物的底板和边墙后浇缝大间距不宜超过60m,后浇缝回填时间应不少于28d。
补偿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冷缩。
由于混凝土硬化升温阶段产生的有效膨胀,能够补偿降温阶段产生的收缩应力,特别是在降温阶段产生的膨胀,对冷缩的补偿效果更有效,每0.01%的限制膨胀变形约能够补偿10℃的温差变形。
在结构上,设计院经常要求施工单位在地下防水结构的混凝土中加入膨胀の剂、聚改性纤维或膨胀纤维抗裂防剂等产品,以达到抗裂防水的效果,从而实现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的目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