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挥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是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
壮族铜鼓价格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挥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是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1] 目前世界大铜鼓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越人崇拜蛙)。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在东南亚各地(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泰国民间收藏和出土的则有上千个。“铜鼓”一词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目前市面常见的广西铜鼓多用纯铜/青铜和现代工艺精密铸造而成,更具欣赏、收藏、馈赠、纪念之价值。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得知古代铸造铜鼓的方法有:
(一)、泥型合范法,其工序主要有如下几道: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个鼓形木模 作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掺有谷壳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层,再敷上掺有草灰、牛粪的细泥料作表层,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退让性。后,捏塑四个实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连,然后分块(面范一块、身范二块或面范一块、身范四块)敷以细泥料和掺加草盘、麻丝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设计留好浇口,拆开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纹。
3、做芯范(内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减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数量的铜芯垫,然后按芯垫印痕厚度刮去一层泥料,并磨光即成。
4、合范 一种是鼓面向上的台范;第二种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条范缝封严,并以绳索把整个范绑扎紧,经低温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发,干透硬化。
5、浇注 先将鼓范烘烤预热,达600C0左右,然后从鼓面或足沿的浇口杯内注人台金熔液,使之进人型腔。
6、拆范及整理 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浇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纺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滑,花纹清晰。
7、定音 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调音台格后,则可以使用了。



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在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已发现的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发现的类型如此之多,实为之。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各级部门收集保存的铜鼓有610面之多。北流县六靖镇出土了目前铜鼓,在古铜鼓分类上被命名为粤系“北流型”(甲型),目前存于广西博物馆。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加强了统治,逐渐“改土归流”,终废除了土司制,地方民族首领独霸一方的地位削弱,乃至完全丧失。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