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1面侵华开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军从沙子口登陆再次占领青岛,次日一拨日军又开始从栈桥登陆 。一个时期,栈桥作为军1用码头,不准人进入
2013年5月26日下午,青岛遭暴雨袭1击,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5月27日清晨青岛栈桥中段东侧出现了一处30多米长的坍塌[2] 。2013年11月2日,山东省青岛栈桥的桥身
水上浮筒设计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1面侵华开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军从沙子口登陆再次占领青岛,次日一拨日军又开始从栈桥登陆 。一个时期,栈桥作为军1用码头,不准人进入
2013年5月26日下午,青岛遭暴雨袭1击,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5月27日清晨青岛栈桥中段东侧出现了一处30多米长的坍塌[2] 。2013年11月2日,山东省青岛栈桥的桥身部分实现合龙[3] 。桥的那一头是城郊农村,还有一些工厂,夏天的傍晚,有不少赣州市民到这浮桥下游泳。2014年4月25日,经过11个月的加固维修,栈桥重新运行开放
经过数次重修和改建,现桥身长401.45米,其中引桥长236.1米,孔桥149.7米,回澜阁处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1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1队军1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1931年9月开工,桥南端增建半园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名'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亭柱。阁内为二层圆球形厅堂,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回旋登上二楼。1933年4月,全部工程竣工。青岛回归后,胶澳督办公署将其命名为小青岛,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辟为"小青岛公园",设有茶厅、花圃、石凳、石椅、辟建了道路,修筑了游艇码头,游人可乘船前往。
飞阁回澜'回澜阁'匾额上的3个字是由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个匾额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往日本,新成立后许多人到日本寻找这块牌匾,都没有找到。当前'回澜阁'三字为著1名书法家舒同所写。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