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枪转化法
气动式基因枪中具有代表性的是PDS-1000/He,利用由不同厚度的聚苯四甲酰亚1胺膜制成的可裂圆片来调控氦气压力。当氦气压力达到可裂圆片的临界承受压力时,可裂圆片破1裂并产生强烈的气流,使微弹载体携带微弹高速运动,遇到刚性的阻挡网,微弹载体被阻遏,而微弹利用惯性继续向前高速运动,轰击靶1细胞或组织,从而携带外源基因进入细胞内。基因枪法不再受到受体基因型
腺病毒相关载体
基因枪转化法
气动式基因枪中具有代表性的是PDS-1000/He,利用由不同厚度的聚苯四甲酰亚1胺膜制成的可裂圆片来调控氦气压力。当氦气压力达到可裂圆片的临界承受压力时,可裂圆片破1裂并产生强烈的气流,使微弹载体携带微弹高速运动,遇到刚性的阻挡网,微弹载体被阻遏,而微弹利用惯性继续向前高速运动,轰击靶1细胞或组织,从而携带外源基因进入细胞内。基因枪法不再受到受体基因型的限制,又能避开原生质体再生的障碍,从而使植物的遗传转化翻开了新的一页。
基因枪转化法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应用基因枪法转化zui早的是Klein等人在1987年将携带有细菌氯霉1素乙酰转移酶(cat)基因的烟1草花叶病毒的RNA导入洋葱的表皮细胞,使此基因得到表达。后来,随着对物理参数(如金属粒子的理化特性、DNA与金属粒子的结合和靶组织特性等)、环境条件(如受体植株、外植体和靶组织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和生物因子(如外植体及其轰击前后的培养条件等)等的技术优化,不断完善的基因枪转化技术能实现对许多受体材料的转化,包括原生质体、悬浮细胞系、愈伤组织、外植体(幼穗、幼胚或成熟胚),甚至可以直接轰击转化花粉。
PEG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二价阳离子(Mg2+、Ca2+等)存在的情况下,PEG能够有效地诱导DNA产生颗粒状沉淀,从而使细胞膜能够通过内吞噬作用吸收这种DNA颗粒。
1993年Golovkin等用PEG法将H89的原生质体与含有鼠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突变基因(氨甲1喋呤抗性)的质粒共培养,此基因插入了玉米Ds1转座子中。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在不含激1素的培养基上再生长出植株。同年Omirulleh等用PEG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了HE89的原生质体中,建立了植株再生的转化体系。
PEG法虽然转化效率较高,但必须以裸1露的原生质体为受体,而且还受到基因型的限制。

20世纪初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以后,他的定律又在许多动植物中得到验证。1909年丹麦学者W.L.约翰森提出了基因这一名词,用它来指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于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并且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这样两个术语,前者是一个生物的基因成分,后者是这些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兼胚胎学家T.H.摩尔根在果蝇中发现白色复眼(white eye, W)突变型,首先说明基因可以发生突变,而且由此可以知道型基因W+具有使果蝇的复眼发育成为红色这一生理功能。1911年摩尔根又在果蝇的X连锁基因白眼和短翅两品系的杂交子二代中,发现了白眼、短翅果蝇和正常的红眼长翅果蝇,首先指出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可以通过染色体交换而分处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上。交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不过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为止,还从来没有发现过交换发生在一个基因内部的现象。因此当时认为一个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也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一个交换单位。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