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因素与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远高于水资源丰枯条件与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但是推进难度更大,是我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掣肘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 关键要使有限的投入产出化,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增加投入.由此提出加快西部地区节水型社会发展的四大原则:扶贫富民为本,
节水型企业创建
经济因素与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远高于水资源丰枯条件与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但是推进难度更大,是我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掣肘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 关键要使有限的投入产出化,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增加投入.由此提出加快西部地区节水型社会发展的四大原则:扶贫富民为本,改善生态和环境是目的;建立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关键;尊重客观规律,科技进步是保障;多方增加投入,予以积极扶持.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传统的节水,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要看到,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
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 一个人做某件事情要有动力,一个社会做某件事情也要有动力。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靠社会成员内心的自觉,靠道德和良知的引导;一个是靠外界的约束和激励,靠压力和推力,并把这种约束、压力和推力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搞节水型社会建设,固然要进行宣传教育,使得全社会都能了解我国的基本水情,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从而增强节水的意识,自觉节水。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的资源之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环境生态严重破坏,我国出现了用水供需紧张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给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引起了党和的高度重视。紧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在我国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协调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目前用水供需紧张的严峻形势,指出了我国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中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在明晰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般概念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所要达到的各项指标,学习发达节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借助于社会学、消费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优势,较为细致地梳理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五大理论支撑体系,针对当前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实际存在的几方面问题,阐述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构想。。
一是要依据《水法》,结合我省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把节约用水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二是要制定有利于节水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节水积极性。要依法推行用水计划制度,扩大节水产品市场份额。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供水水价体系,严格实行计量收费,推行差别水价、超额用水部分加价,以经济杠杆调节和促进节水。三是要继续有步骤地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较大幅度地提高地下水取水特别是城镇自备井的水资源费,限制地下水的超采,鼓励使用地表水和城镇公共供水系统。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