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仪”的前世今生
1800年 英国物理学家赫谢尔(Herschel)用棱镜使太阳光色散,研究各部分光的热效应,发现在红色光的外侧具有热效应。
1905年 库柏伦茨(Coblentz)测得了128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引起了光谱界的极大轰动。这是红外光谱开拓及发展的阶段。
1908年 Coblentz 制 备和应用了用氯化钠晶体为棱镜的红外光
热红外光谱分布测量报价
“红外光谱仪”的前世今生
1800年 英国物理学家赫谢尔(Herschel)用棱镜使太阳光色散,研究各部分光的热效应,发现在红色光的外侧具有热效应。
1905年 库柏伦茨(Coblentz)测得了128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引起了光谱界的极大轰动。这是红外光谱开拓及发展的阶段。
1908年 Coblentz 制 备和应用了用氯化钠晶体为棱镜的红外光谱议。
1910年 Wood 和 Trowbridge研制了小阶梯光栅红外光谱议。
1918年 Sleator 和 Randall 研制出高分辨仪器。
1947年 世界上台双光束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在美国投入使用。这是代商品化红外光谱仪器。
1950年 由美国 PE 公司开始商业化生产名为 Perkin-Elmer 21 的双光束红外光谱议。
1960年 采用光栅作的单色器,比起棱镜单色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仍是色散型的仪器,分辨率、灵敏度还不够高,扫描速度慢。这是第二代仪器。
1970年 干涉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及计算机化色散型的仪器的使用,使仪器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第三代仪器。
1980年 用可调激光作为红外光源代替单色器,具有更高的分辨本领、更高灵敏度,也扩大应用范围。这是第四代仪器。
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记录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不同团(如、亚,苯环等)或同一基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近红外吸收波长与强度都有明显差别,NIR 光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非常适合用于碳氢有机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测量。但在 NIR区域,吸收强度弱,灵敏度相对较低,吸收带较宽且重叠严重。因此,依靠传统的建立工作曲线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是十分困难的,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数学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如果样品的组成相同,则其光谱也相同,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建立了光谱与待测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测得样品的光谱,通过光谱和上述对应关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的质量参数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校正和预测两个过程:
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非常广泛,可应用于以下领域:
葡萄酒乙醇,含糖量,有机酸,含氮值,pH 值等
白酒 原料中的水分,淀粉,支链淀粉;酒醅中的水分,pH 值,淀粉和残糖等
啤酒大麦原料中的水分,麦芽糖;啤酒中的乙醇和麦芽糖等
饮料 ( 果汁等),糖分,酸度,果汁真伪鉴别
调味品 (酱油、 醋等)蛋白质,氨基酸总量,总糖,还原糖,氯化钠,总酸,总氮,乳制品(牛奶等)乳糖,脂肪,蛋白质,乳酸,灰分,固体含量
玉米浆,蜂蜜果糖,水分,葡萄糖,多醣类,偏振参数
食用油 (花生、豆和菜籽油等)
原料中油分含量;食用油中的脂肪酸,水分,蛋白质,过氧化值,碘值,真伪鉴别
烘焙食品 (饼干、 面包等)
脂肪,蛋白质,水分,淀粉,面筋等;方便面油分
肉类 (猪、 牛、鸡肉,鱼类,香肠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