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电阻片及其引线的对地绝缘电阻,用1000V兆欧表测量引线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其值不应小于10MΩ。  
	互联箱闸刀(或连接片)接触电阻和连接位置的检查 
	连接位置应正确无误。
	
		电缆线路直流电阻、正序阻抗、零序阻抗测量、电容测量作为新建线路投入运行前和运行中的线路连接方式变动后,有关计算(如系统短路电流、继电保护整定值等)的实际依据。
	
	
		
超高压电缆电压等级
	非线性电阻片及其引线的对地绝缘电阻,用1000V兆欧表测量引线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其值不应小于10MΩ。 
	互联箱闸刀(或连接片)接触电阻和连接位置的检查

 
 
	连接位置应正确无误。
	
		电缆线路直流电阻、正序阻抗、零序阻抗测量、电容测量作为新建线路投入运行前和运行中的线路连接方式变动后,有关计算(如系统短路电流、继电保护整定值等)的实际依据。
	
	
		8.2试验周期
	
	
		交接试验。
	
	
		8.3试验方法
	
	
		与架空线路参数相同。因为电缆的正序电容和零序电容相同,故通常只用导体与金属屏蔽间的电容表示。
	
	
		电缆线路参数测量更多见:电缆线路参数试验 专题
	
	
		9. 红外及接地电流检测
	
	
		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对电缆终端接头和非直埋式中间头进行测量,分两种类项缺陷:
	
	
		电流致热型缺陷:电缆终端接头的金属导体
	
	
		电压致热型缺陷:终端接头应力锥的中后部位;非直埋式中间头
	
	
		电流致热型缺陷判据:
	
	
		一般缺陷:电缆终端接头的金属导体相对温差小于15K;
	
	
		严重缺陷:电缆终端接头的金属导体热点温度大于80℃;或相对 不平衡率>80%;
	
	
		危急缺陷:电缆终端接头的金属导体热点温度大于110℃;或相对 不平衡率>95%
	
	
		电压致热型缺陷判据如下:均为严重缺陷,上报设备部和试研院
	
	
		
	
	
	隧道电缆敷设图
	3.2 电缆刚性固定
	工艺标准

 
	两个相邻夹具间的电缆受自重、热胀冷缩所产生的轴向推力作用或电动力作用后,不发生任何玩去变形。
	固定金具的数量需经过核算和验证,相邻夹具的间距L宜符合设计规程要求。
	设计要点
	电缆明敷时,应沿全长采用电缆支架、桥架、挂钩、或吊绳等支持与固定。
	电缆支架和夹具应满足使用性、安全、耐久性的要求。
	选用非磁性铝合金夹具隔断磁环路,以减少涡流和磁滞损耗导致的电缆局部发热。
	施工要点
	水平敷设时,在终端、接头或转弯处紧邻部位的电缆上,应设置不少于1处的刚性固定。
	在垂直或斜坡的高位侧,宜设置不少于2处的刚性固定。
	
	. 电缆沟(隧道)附属设施
	3.1电缆沟盖板制作
	(1) 盖板为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其尺寸应严格配合电缆沟尺寸。
	(2) 表面应平整,四周宜设置预埋的护口件。
	(3) 一定数量的盖板上应设置供搬运、安装用的拉环。
	(4) 拉环宜能伸缩。
	(5) 电缆沟盖板间的缝隙应在5mm左右。
	(1)盖板尺寸应根据电缆沟尺寸确定。
	(2)沟沿铺设盖板的位置应设置护口件。
	(1)盖板宜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工厂化预制。
	(2)预埋的护口件宜采用热镀锌角钢。
	(3)混凝土和钢筋应满足相关的强度等级要求和布置要求。
	(4)盖板敷设后应保证时无响声,表面无积水。
	(5)电缆沟盖板下应设置橡胶垫片。盖板四周槽钢一般涂两层底漆,两层黑色面漆。
	监理要点
	(1)盖板表面应平整,护口件应采用镀锌处理。
	(2)电缆购盖板应设置橡胶垫片。
	(3)保证安装后牢固、时无声响,表面无积水。
	铅套的蕞小厚度应不小于其标称厚度的95%-0.1mm。 e. 波纹铝套的蕞小厚度应不小于其标称厚度的85%-0.1mm。
	f. 金属套表面应有电缆沥青(或热熔胶)防腐涂层,并应符合GB2952和CSBTS/TC 213-01的规定。 5.6 防水层
	a.径向防水层宜选用金属套,视情况也可选用综合防水层。
	

 
	b.有纵向阻水要求时,金属套内可绕包半导电吸水膨胀带或采用吸水膨胀粉等措施并参照CSBTS/TC 213-01的规定。 5.7 外护层
	应采用耐热性能较优的绝缘型聚(PVC-S2)、聚乙烯(PE-S7)护套料。外护层材料的性能应符合CSBTS/TC 213-01中表9和10的规定。
	220千伏高压电缆耐压试验
	问题问得有点糊,220千伏高压电缆有纸绝缘电力电缆和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对于220千伏纸绝缘电力电缆可以采取交流耐压试验,也可以采用直流那样试验,对外护套采用直流耐压试验。
	220千伏交联绝缘电缆耐压试验应采用交流耐压试验,避免对主绝缘作直流电压试验,因为此项试验既无效又有危险。另一方面,对外护套推荐采用直流电压试验。
	CTT-400电缆试验终端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