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耐压强度及影响因素
纸箱耐压强度是许多商品包装要求的的质量指标,测试时将瓦楞纸箱放在两压板之间,加压至纸箱压溃时的压力,即为纸箱耐压强度,用KN表示。预定纸箱耐压强度
纸箱要求有一定的耐压强度,是因为包装商品后在贮运过程中堆码在层的纸箱受到上部纸箱的压力,为了不至于压塌,必须具有合适的抗压强度,纸箱的耐压强度用下列公式计算:P=KW(n-1)式中P----纸箱耐压强度,N;造成
定做包装纸箱
纸箱耐压强度及影响因素
纸箱耐压强度是许多商品包装要求的的质量指标,测试时将瓦楞纸箱放在两压板之间,加压至纸箱压溃时的压力,即为纸箱耐压强度,用KN表示。预定纸箱耐压强度
纸箱要求有一定的耐压强度,是因为包装商品后在贮运过程中堆码在层的纸箱受到上部纸箱的压力,为了不至于压塌,必须具有合适的抗压强度,纸箱的耐压强度用下列公式计算:P=KW(n-1)式中P----纸箱耐压强度,N;造成透胶的原因也可能是刮胶辊与胶辊间隙过大,或涂胶辊间隙小造成涂胶量大,纸箱面纸过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W----纸箱装货后重量,N;n----堆码层数;K----堆码安全系数,堆码层数n根据堆码高度H与单个纸箱高度h求出,n=H/h
堆码安全系数根据货物堆码的层数来确定,规定:贮存期小于30d取K=1.6;贮存期30d-100d取K=1.65;贮存期大于100d取K=2.0。
1.加强通风。通风利于散潮防潮,大型仓储更应保障机械通风。但应注意潮湿、返潮天气避免通风。车速控制车速对瓦楞纸板的平整度影响较大,在蒸气压为7kg左右、热压板温度为150℃左右的前提下,当瓦楞纸板纵向尺寸大于600mm时,车速应控制为140~160m/min。2.空调系统。正常的温度变化对瓦楞箱的性能影响不大,但空调在进行温度控制时必然伴随着这湿度下降,部分有单独的除湿模式或者恒温恒湿控制,因此,在评估之后,有必要的话可以采用相应的空调系统。3.除湿设备。除湿机可以直接长时间的连续控制环境湿度,在仓储防潮方面必不可少。潮湿天气、返潮天气以及日常防潮都能有效工作,成本较空调低。还可以和新风系统结合,新风除湿系统可以将通风和除湿兼二为一。另外,层数越多的瓦楞箱耐潮性越好。比如,7层的瓦楞箱就比5层、三层的耐潮性、抗压性更好,如果主要流通区域在南方或者其他相对潮湿的区域,必要时可以采用层数较多的瓦楞箱。

原纸卷心和卷外张力控制不同,卷心处必须减少原纸张力参数,防止纸张断裂。原纸张力过大易引起断纸、瓦楞纸板纵向弯曲、瓦楞成型效果不理想等质量问题,相反则易引起瓦楞纸板起泡、翘曲。预热包角预热滚筒的表面温度必须达到100℃以上,热压板温度必须达到150℃以上。预热包角大小与原纸在预热辊上的接触面积、原纸含水量成正比,生产过程中可根据瓦楞纸板的横向弯曲程度,加大或减小预热包角。比如,当单瓦楞纸板和三瓦楞纸板沿横向弯曲时,向哪种原纸方向弯曲,则加大该原纸的预热包角,减小其他原纸的预热包角。堆纸调整虽然在处堆纸有助于瓦楞纸板水分的挥发,但过度堆纸会引起瓦楞纸板出现搓衣板、弯曲等现象。因此必须根据出板效果,合理控制堆纸量。除尘系统生产三瓦楞纸板时,应保证纸板的整洁度,利用瓦楞纸板生产线的除尘系统,利用毛刷除尘,开启吸风装置,以减少后道印刷工序中因纸毛导致的印刷质量问题。蒸气压与热压板控制保证蒸气压大于7kg,热压板内部温度达到150℃,方可开机生产。实际生产中,依据瓦楞纸板的弯曲程度与车速对热压板进行合理调整。当瓦楞纸板向箱板方向横向弯曲时,应抬起后一组热压板,保证胶液糊化前提下,降低热压板内部温度。导致纸箱黏合不牢固的原因重要有三点:(1)胶的产品难题。当生产纵向尺寸小于600mm的瓦楞纸板时,应降低机速30%~40%,关闭或抬起后一组热压板蒸气压装置,同时抬起热压板起到散热作用。对于预印纸板而言,要想实现150℃温度下生产无质量问题,

生产单瓦楞纸板时,施胶间隙值为3.2~3.6mm;也有的便是抗压强度抗震、合适包装印刷、便于成形、净重比较轻、利于环境保护和成本费便宜。生产三瓦楞纸板时,单瓦楞纸施胶间隙值为2.6mm,三瓦楞纸板施胶间隙值为2.2mm,胶辊与上压辊之间的间隙值应保证为3.0mm。车速控制车速对瓦楞纸板的平整度影响较大,在蒸气压为7kg左右、热压板温度为150℃左右的前提下,当瓦楞纸板纵向尺寸大于600mm时,车速应控制为140~160m/min;当纵向尺寸小于600mm时,车速应控制为90~100m/min。压板内部清理当纸张的纸毛、纸屑或胶液固态物质等杂质粘附在热压板表面或粘带表面时,会使瓦楞纸板表面产生划痕、沟壑,此时必须停机清理,否则后道印刷工序易出现不着墨的质量问题。收纸单瓦楞纸板和三瓦楞纸板码垛或收纸必须整齐、数量准确。单瓦楞纸板20张正反翻面码放。三瓦楞纸板500张为一台,当弯曲弧度大于纸板宽度的1%时,每台纸板同样进行20张正反翻面码放,避免存储过程中纸板继续弯曲变形。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