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宜晴不宜阴
早春,还带有几分冬季的寒意,刚越冬的鱼儿,仍有几分冬日避寒的习性,少吃少动。在选择天气时,应按冬钓的基本要求“钓晴不钓阴”,在有阳光的天气出钓为上策。钓位尽量选背风、向阳的一侧。用硬饵打窝,我只用过花生饼,但我想糠饼、菜籽饼以及豆饼应该也可以。若有阳光的天气,伴有1~3级的风,水中氧气充足,鱼儿食欲会倍增;若风力在4级以上
蚯蚓打窝方法
天气宜晴不宜阴
早春,还带有几分冬季的寒意,刚越冬的鱼儿,仍有几分冬日避寒的习性,少吃少动。在选择天气时,应按冬钓的基本要求“钓晴不钓阴”,在有阳光的天气出钓为上策。钓位尽量选背风、向阳的一侧。用硬饵打窝,我只用过花生饼,但我想糠饼、菜籽饼以及豆饼应该也可以。若有阳光的天气,伴有1~3级的风,水中氧气充足,鱼儿食欲会倍增;若风力在4级以上的阴雨天气,水温会有所下降,鱼儿会不思饮食,钓手不宜外出垂钓。
水域宜小不宜大
早春,钓小水面要优于大水面,因小水面窝风,水体不受什么风吹浪打的影响,在阳光照射下,易于聚热,水温上升快,鱼儿会更活跃;小水面一般水质肥沃,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肥水水温高于瘦水;小水面鱼的密度相应大一些,从多鱼儿的游动,既容易使水质变浑,增加水色的隐蔽性,又能使鱼儿进入兴奋状态,刺激鱼儿咬钩,提高上钩率。使用打窝器不断在同一地点多次重复下饵,五杯、十杯都可,形成酒米大窝。


很多人认为打窝的要诀是“散”,多用酒浸的小米、碎大米或炒香的米糠、麦皮等松散的东西打窝,主要是不让鱼儿多吃,以免它吃饱了窝料就不吃钩了,因此打窝就不能一次打很多。而为了不让鱼儿吃完这一点点窝料就“拜拜”了,所以又需要经常补窝,半小时或一小时补一次,挺麻烦的。其实用硬饵打窝也能满足打窝的这些要求。布窝时要做到“量少次数多,相机补加”,不可一次投足,这样才能保证鱼儿诱之能来,来之能留。在肇庆很多钓友是用花生饼(有的地方叫它花生枯)打窝,对钓鲫鱼、草鱼、鲤鱼、罗非鱼、鲮鱼等效果都很好。尤其是钓鲫鱼,其效果明显,比用散饵打窝好。

少打勤补、分散打。冬天的打窝不能一次打得太多、太厚,只要窝子里有饵料的味道就行了,即使是在夏秋季节,也要切忌打多。如果我们的窝子一次打得太厚,鱼儿过来以后,窝子里的东西都吃不完,啥时候才会吃你钩上的饵料呢?
为了的诱鱼,我们可以采取多打几个窝子的办法,在每个窝子里只打少量的饵料,然后轮流试钓,先钓先打的窝子,每离开窝子定要少许补窝,就是要保持窝子里始终有味、有吃的。不能让鱼一次吃饱后再溜之大吉。
按照一般常规,大部分钓鱼人都以为窝子打得越集中越好,但冬钓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昆虫类饵料,比如红虫、血虫等,如果我们打的很集中,几乎就是一团,如果来一尾大鱼,几口吃完了,窝子里就没有东西了,这里就留不住鱼。由于这种糟在水中会浮,若是拌泥土打大窝就工程大,且窝饵和泥在水中浸泡后分离上浮。如我们打的比较分散,昆虫在一定范围的水中活动着,周围的鱼闻到昆虫的气味或看见昆虫在活动,就会陆续到此一游,即使只来一尾大鱼,吃完了这一团,旁边还有好多团在继续起着诱鱼的作用。
这里说的分散并不是无限的分散,比如我们在夏秋季打窝像碗口大小,而冬钓的窝子就应该打的像脸盆大小才对,太大就会把鱼诱到别的地方去。若是多云阴天,只要风调温顺,水温舒适时,诱饵应打在水位深些之处,一般要挨着暗草、明草、浮物、杂物、树、桩、石等水隐物旁边打窝,做出来的诱窝才有实效。还有一点,就是冬钓的窝子料要选用较为细小而且味道较浓的饵料如酒泡小米、玉米丝、小颗粒饲料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被刚诱来的鱼很快吃完,而且较浓的气味在凉水中散发的时间也会长一点。
依水情打窝
打动水窝,宜打在动水上游,依据水缓水急情况打上一点或打下一点,在水流冲刷作用下,饵落物体中部或下部做成诱窝,动水域鱼一般不在水头上,在中下水处;打静水窝,打在预选物体旁,不能打在物体中或草物上,这样下钩垂钓难度大,还易挂钩丢鱼。打瘦水窝,饵味宜淡,打饵量宜少;打肥水窝,饵味宜浓香或浓腥味,打饵量宜多,才有诱引力。冬季打窝底饵应多点,味宜香或腥一些。、根据季节,决定打什么窝子春夏季节,可以使用嫩草打窝,嫩草,必须学会捆扎,用嫩草若干,把草根都向下,用绳子捆好,系石头一块,根据需要,就可以直接把这捆草抛到钓点,垂钓的时候,要牢记,这里还有一捆草,防止挂钩。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