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仪”的前世今生
1800年 英国物理学家赫谢尔(Herschel)用棱镜使太阳光色散,研究各部分光的热效应,发现在红色光的外侧具有热效应。
1905年 库柏伦茨(Coblentz)测得了128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引起了光谱界的极大轰动。这是红外光谱开拓及发展的阶段。
1908年 Coblentz 制 备和应用了用氯化钠晶体为棱镜的红外光
热红外光谱仪价格
“红外光谱仪”的前世今生
1800年 英国物理学家赫谢尔(Herschel)用棱镜使太阳光色散,研究各部分光的热效应,发现在红色光的外侧具有热效应。
1905年 库柏伦茨(Coblentz)测得了128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引起了光谱界的极大轰动。这是红外光谱开拓及发展的阶段。
1908年 Coblentz 制 备和应用了用氯化钠晶体为棱镜的红外光谱议。
1910年 Wood 和 Trowbridge研制了小阶梯光栅红外光谱议。
1918年 Sleator 和 Randall 研制出高分辨仪器。
1947年 世界上台双光束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在美国投入使用。这是代商品化红外光谱仪器。
1950年 由美国 PE 公司开始商业化生产名为 Perkin-Elmer 21 的双光束红外光谱议。
1960年 采用光栅作的单色器,比起棱镜单色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仍是色散型的仪器,分辨率、灵敏度还不够高,扫描速度慢。这是第二代仪器。
1970年 干涉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及计算机化色散型的仪器的使用,使仪器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第三代仪器。
1980年 用可调激光作为红外光源代替单色器,具有更高的分辨本领、更高灵敏度,也扩大应用范围。这是第四代仪器。
为什么叫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到目前为止红外光谱仪已发展了三代。代是早使用的棱镜式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用棱镜作为分光元件,分辨率较低,对温度、湿度敏感, 对环境要求苛刻。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第二代光栅型色散式红外光谱仪, 采用的光栅刻制和技术, 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 拓宽了测量波段, 降低了环境要求。然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发展起来第三代的干涉型红外光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既是干涉型的代表,它具有宽的测量范围、高测量精度、极高的分辨率以及极快的测量速度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工作过程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是根据光的相干性原理设计的,因此是一种干涉型光谱仪,它主要由光源,干涉仪,检测器,计算机和记录系统组成。大多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使用了迈克尔逊(Michelson )干涉仪,这是光谱仪中的部件,而实验测量的原始光谱图是也是光源的干涉图,然后再通过计算机对干涉图进行傅立叶变换计算,从而得到以波长或波数为函数的光谱图。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量的全过程
光谱仪发射红外线通过宝石,在红外线通过宝石时,会引起宝石中分子的振动,同时分子振动吸取特定的能量(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干涉仪测量出原始的干涉图,该图是一种时域谱, 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谱, 难以解释,一步,计算机对该干涉图进行傅立叶变换计算, 从而得到以波长或波数为函数的频域谱, 即红外光谱图,纵坐标为透过率,横坐标为波长λ(μm)或波数(cm-1)。因此,谱图称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称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