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和基面决定理想
光学系统物像共轭关系的几对特殊的点和面。焦点和焦面光轴上与无穷远像点共轭的点称为物方焦点(或焦点),记作F;同时伽利略也是一个天文爱好者和研究者,我们熟知的土星光环就是他发现的。光轴上与无穷远物点共轭的点称为像方焦点(或第二焦点),记作F'。通过F和F′点并与光轴垂直的面称为物方焦面(焦面)和像方焦面(第二焦面)。
主点和主面
横向放大率
aoi在线光学检测设备
基点和基面决定理想
光学系统物像共轭关系的几对特殊的点和面。焦点和焦面光轴上与无穷远像点共轭的点称为物方焦点(或焦点),记作F;同时伽利略也是一个天文爱好者和研究者,我们熟知的土星光环就是他发现的。光轴上与无穷远物点共轭的点称为像方焦点(或第二焦点),记作F'。通过F和F′点并与光轴垂直的面称为物方焦面(焦面)和像方焦面(第二焦面)。
主点和主面
横向放大率等于1的一对共轭面称主面,两主面与光轴的交点称主点。从物方焦点F发出的任一光线,经光学系统后成为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延长这对共轭光线得其交点M,这交点的集合构成物方主面(主面),该主面与光轴的交点H称物方主点(主点)。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入射后,出射光线交于像方焦点F',延长这对共轭光线得其交点M',该交点的集合构成像方主面(第二主面),它与光轴的交点H'称像方主点(第二主点)。两主面是一对共轭面,两主点是一对共轭点。在显微镜的设计上,将此像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F1之内,使物镜所放大的次像,又被目镜再一次放大,终在目镜的物方、人眼的明视距离(250mm)处形成放大的直立虚像。两主面上任一对共轭点离光轴的高度相等,横向放大率为1。

视场光阑是光学系统中决定其成像范围的一个光孔。在有中间实像平面的系统(例如开普勒望远镜和显微镜)和有实像平面的系统(例如摄影系统)中,视场光阑都设置在这种像平面上。视场光阑被其前面的光学零件在物空间中所成的像称为入射窗,它对入射光瞳中心所张的角度是所有光孔像中者,这个角度称为视场角。同样,视场光阑被其后面的光学零件在像空间所成的像称为出射窗。入射窗、视场光阑和出射窗也是共轭的。当视场光阑设置在实像平面或中间实像平面上时,入射窗和出射窗分别与物平面和像平面重合,此时视场有明晰的边界。在无实像或中间实像平面的场合,例如眼睛通过放大镜或伽利略望远镜观察时,系统中也总有一个零件,它的通光孔径起着限制视场的作用,上述二情况中,放大镜本身孔径和望远镜物镜的孔径就是决定可见视场范围的视场光阑。Daniel表示: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即使是在追求大FOV的前提下,采用半反半透光学的AR眼镜也可以比Meta2的体积更小。显然,此时入射窗不与物平面重合,无明晰的视场边界。

光学设计的难点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在对不同的光焦度不正的眼进行调焦时,都要求在调焦过程中确保成像清晰。
由于仪器的使用要求和结构的限制,把传统眼底照相机的观察瞄准光路与照相光路耦合的形式改为观察瞄准光路与照明光路的耦合。这样虽然增加了光学设计的难度,但在照明光路中使用胶合组来补偿色差和球差,使观察瞄准光路的像质得到了保证。
眼底电视在使用中应能对不同的光焦度不正眼进行调焦,以使眼底与CCD共轭,确保成像清晰。所设计的光学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电视摄像光学系统,设计结果可用分辨率或调制传递函数(MTF)来评价。采用了同时移动成像物镜+CCD的方法,并通过外调焦来实施,实现对光焦度不正眼的观测。通过在芯片上操纵入射光线来捕获图像,相当于跳过镜头在传感器上直接成像。

光的折射原理运用:
直到18世纪中叶,人们用冕牌玻璃做凸透镜,火石玻璃做凹透镜,组合成能会聚光的同时又能消除色差的复合透镜,用它来做物镜,才结束了折射望远镜长镜筒的时代,成像质量也大大增加。在理想光学系统中,任何一个物点发出的光线在系统作用下所得的出射光线仍然相交于一点。总体来说,无论是长镜筒的望远镜,还是后来经过改善的冕牌玻璃凸透镜加火石玻璃凹透镜的望远镜,他们虽然结构有所不同,但是其自身的原理是不变的,他们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工作。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