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金属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可以监视其受腐蚀变化情况,测量电阻比可以消除温度对直流电阻测量的影响。
	5.2试验周期
	交接试验
	5.3试验方法
	用双臂电桥测量在相同温度下的金属屏蔽层和导体的直流电阻
	5.4试验判断
	与投运前的测量数据相比较不应有较大的变化。当前者与后者之比与投运前相比增加时,表明屏蔽层的直流电阻增大,铜屏蔽层有可能被腐蚀;当该
珠海110v超高压电缆报价
	测量金属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可以监视其受腐蚀变化情况,测量电阻比可以消除温度对直流电阻测量的影响。
	5.2试验周期
	交接试验

 
	5.3试验方法
	用双臂电桥测量在相同温度下的金属屏蔽层和导体的直流电阻
	5.4试验判断
	与投运前的测量数据相比较不应有较大的变化。当前者与后者之比与投运前相比增加时,表明屏蔽层的直流电阻增大,铜屏蔽层有可能被腐蚀;当该比值与投运前相比减少时,表明附件中的导体连接点的接触电阻有增大的可能。
	6. 交叉互联系统试验
	6.1交叉互联系统示意图
	6.2交叉互联效果及构成
	相比不交叉互联,金属护层流过的电流大大降低。
	非接地端金属护层上蕞高鳡应电压为蕞长长度那一段电缆金属护层上鳡应的电压。
	交叉互联必须断开金属护层,断口间与对地均需绝缘良好,一般采用互联箱进行电缆金属护层的交叉互联。
	接地端金属护层通过同轴电缆引入直接接地箱接地;非接地端金属护层通过同轴电缆引入交叉互联接地箱,箱内装有护层过电压保护器限制可能出现的过电压。
	保护接地箱
	直接接地箱
	交叉互联箱
	6.3交叉互联性能检验
	电缆外护套、绝缘接头外护套与绝缘夹板的直流耐压试验
	试验时必须将护层过电压保护器断开,在互联箱中将另一侧的三段电缆金属套都接地,使绝缘接头的绝缘环也能结合在一起进行试验。 
	非线性电阻型护层过电压保护器试验
	以下两项均为交接试验项目,预防性试验选做其中一个。
	伏安特性或参考电压,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电缆登塔引上敷设图
	4.2电缆保护管安装
	工艺标准
	在电缆登杆(塔)处,凡露出地面部分的电缆应套入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保护管加以保护。
	露出地面的保护管总长不应小于2.5m,埋入非混凝土地面的深度不应小于100mm。
	单芯电缆应采用非磁性材料制成的保护管。
	保护管埋地部分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保护管上口应做好密封处理。
	保护管应做好防盗措施。
	设计要点
	电缆管不应有穿孔、裂缝和显著的凹凸不平,内壁应光滑;
	金属电缆管不应有严重锈蚀;塑料电缆管应有满足电缆线路敷设条件所需保护性能的证明文件。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和在受力较大处直埋时,应采用足够强度的管材。
	电缆管的内径与电缆外径之比不得小于1.5。
	施工要点
	(1)35kV 及以上电缆保护管宜采用两半组合的电缆保护管,并采用非铁磁性材料。110kV以上电缆保护管一般采用非再生材料的PVC材料,保护管直径为200mm,厚度不小于8mm。
	金属保护管断口处不得因切割造成锋利切口、不得将切割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屑残留于管内。金属保护管端口应均匀涨成光滑喇叭口(喇叭口外径为保护管外径的1.1倍),避免金属管断口割伤电缆外护层。
	保护管上口用防火材料做好密封处理。
	保护管固定螺丝应拧紧打毛或采取其他防盗措施
	保护管埋地位置回填土应夯实。
	监理要点
	对保护管埋地部分进行查看,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巡视检查保护管上口已做好密封处理。
	


	在《电力电缆线路运行规程》(DL/ T 1253-2013)中:
	第 3.7 条:
	3.7 回流线 parallel earth continuous conductor
	单芯电缆金属屏蔽(金属套)单点互联接地时,为抑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形成的磁场对外界的影响和降低金属屏蔽(金属套)上的鳡应电压,沿电缆线路平行敷设的阻抗较低的接地导线。
	注:回流线一般带有绝缘层。
	
 
	第 5.5.4 条:
	5.5.4 单芯电缆金属屏蔽(金属套)单点直接接地时,在下列情况下宜考虑沿电缆邻近敷设一根两端接地的绝缘回流线:
	a) 系统短路时电缆金属屏蔽(金属套)上的鳡应电压超过电缆外护层绝缘耐受强度或过电压限制器的工频耐压;
	b) 需抑制电缆对邻近弱电线路的电气干扰强度。
	在《电工术语 电缆》(GB/T 2900.10-2013)中:
	第 461-12-01 条:
	461-12-01 屏蔽导体;回流线 shielding conductor
	与电缆线路中的电缆平行敷设的一根单独导体或单芯电缆,其本身构成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其流过的鳡应电流磁场与电缆中电流磁场相反。
	关于单相短路时,金属层产生的鳡应电压计算
	针对110kV及以上交流系统中性点为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时,在金属层单点接地的电缆线路,沿金属层产生的鳡应电压按照以下计算:
	无并行回流线:
	
	3.4电缆隧道通风设施
	(1) 隧道内环境应满足电缆运行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电缆运行适宜环境温度在40℃以下。
	(2)风机及其附件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
	根据隧道环境情况和隧道内电缆发热情况说明隧道通风方式。
	(1)风机设置温度自动控制,温度超过40℃时启动风机,35℃时关闭风机,每天排风时间不少于30min。另外在隧道入口处设置风机手动控制箱。
	(2)风机与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联动,发生火灾时,风机联动关闭;火灾扑灭后,手动启动风机进行排烟。
	(1)隧道施工时的通风,应设专人管理。保证每人每分钟得到l.5~3m的新鲜空气。
	(2)无论通风机运转与否,严禁人员在风管的进出口附近停留,通风机停止运转时,任何人不得靠近通风软管行走和在软管旁停留,不得将任何物品堆放在通风管或管口上。
	(3)在进入隧道前,必须对隧道内进行检查。检查施工单位有毒、有害气体检查记录,掌握测量数据。必须要有有限空间作业专职监护人。
	(4)通讯必须保持畅通。
	通风设施图
	3.5电缆隧道照明
	(1) 隧道照明电压宜采用直流24V,如采用交流220V电压时,应有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