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发展
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Becqurel)就发现,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光生伏应”,简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诞生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实用光伏发电技术。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
太阳能光伏电站
起源发展
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Becqurel)就发现,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光生伏应”,简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诞生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实用光伏发电技术。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时约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
如今,光伏的发展不断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企业屋顶安装光伏已成为一个趋势。地球资源的日益减少及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器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提供照明,并为电网供电。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光伏发电系统的所有连接线,需要在就近的电气接线盒中转接。电气接线盒可以凸出摆放,也可嵌入墙壁、天花板或地板中。室外导线只能在接线盒的下侧连接。在连接插座和接线器时,特别要注意直流电与交流电的各自特点;直流系统接线时;交流系统接线时,注意判断火线、中性线和接地线。正确接线可防止对设备产生的损害,消除火灾,减少危险。
分布式光伏电站在白天出力,正好在这个时段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但是,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每平方米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的功率仅约100瓦,再加上适合安装光伏组件的建筑屋顶面积的限制,因此分布式光伏电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电紧张问题。 在电站系统中,逆变器是保证交流电输出稳定性的重要设备。项目采用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均通过TUV、金太阳等认证和测试,逆变器将采集并网点电流数据输出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正弦交流电流,与市电具有相同的电力特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光伏电站灰尘监测系统,是一种测量光伏电站现场电池组件光损率,从而监测积尘程度的设备。
(作者: 来源:)